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动态

13位北大人成为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

2023-10-31

2023年10月30日

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获资助名单正式揭晓

此次共有46位杰出科学家上榜

其中,北京大学有8位教师、5位校友荣获资助

8位教师分别是:数学科学学院肖梁,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董彬,物理学院江颖,物理学院肖云峰,药学院焦宁,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未来技术学院陈良怡,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汤富酬。

IMG_256

5位校友分别是:

技术物理系1990级本科校友李菂

医学部生物物理学系1995级硕士校友李国红

生物学系1988级本科校友徐浩新

物理学系1997级本科校友姚望

数学科学学院1998级本科校友于品

IMG_257

从左至右依次为:徐浩新、李国红、姚望、李菂、于品

 

*以下人物顺次按姓氏拼音排序

IMG_258

李菂,1990—1995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5—2002年博士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系。随后分别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做天文学者、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员。2008年起担任国家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科学家(兼职)。2012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恒星形成及星际介质演化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2018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

李菂提出了利用傅里叶变换求解尘埃温度分布的新算法,发现星际氧气分子及多种空间新分子,命名了氢气窄线自吸收(HINSA)方法,基于此精确测量星际磁场,以《自然》封面文章形式发表。李菂团队研究成果“FAST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FAST精细刻画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先后入选2021年度、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5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3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IMG_259

李国红,1991—1995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病毒系,获学士学位;1995—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物理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马普细胞所,获博士学位。

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染色质结构和表观遗传调控研究,重点研究发育与疾病发生过程中染色质高级结构动态变化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理,阐明染色质高级结构动态调控在细胞命运决定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理。研究工作主要包括:30nm染色质纤维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染色质结构和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理研究;染色质结构失调与人类疾病;着丝粒染色质与人工染色体构建等。

IMG_260

徐浩新,1988—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赴佐治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密歇根大学生物系任职。2022年,选择回国加盟良渚实验室并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

现任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学系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是国际公认的TRP通道及细胞器离子通道研究专家,是溶酶体电生理记录的开创者。曾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ECASE)、斯隆研究奖,密歇根大学杰出教授奖等奖项。

IMG_261

姚望,1997—2001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系物理学专业;2006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博士学位。

现任香港大学物理学系教授,近年来的研究聚焦于原子厚度二维材料及其转角堆叠结构中的量子自由度。他与合作者首先提出了谷光学选择定则、谷霍尔效应、谷磁矩等概念,为基于能谷自由度的光电信息处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中给出了具体预言,并同实验组合作首次实现了若干谷光电调控,引领了“谷光电子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首先提出了转角二维半导体中的莫尔激子概念。2021年获“科学探索奖”,2023年获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

IMG_262

于品,1998—2002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5年毕业于法国Ecole Polytechnique,获得工程师文凭;2010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

现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中的非线性波方程,特别是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方程和流体力学中的波动现象。与合作者一起,在相对论方面,他通过研究引力波的相互作用构造了能演化成黑洞的爱因斯坦方程的柯西初值,还证明了带电黑洞的局部与整体刚性;在波动方程方面,给出了高维激波形成理论的几何刻画,严格证明了Maxwell-Klein-Gordon方程大初值解的长时间渐近行为;在磁流体力学方程方面,证明了带小阻尼的非线性Alfven波的稳定性。

 

关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科学家主导、腾讯公司出资、独立运营。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新基石研究员”资助类别分为两类:实验类每人5年资助2500万元,理论类每人5年资助1500万元。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之一,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旨在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内部设立新基石科学实验室作为新基石研究员的科研支持平台,推动跨学科、跨地域的科学交流与合作,形成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

“选人不选项目”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最鲜明的特色。和任务驱动的项目制研究不同,“选人不选项目”意味着不对获资助的“新基石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以长久、稳定地支持研究员们去做富有挑战性、创新性工作,让科学家们放胆追梦。

 

北大人与“新基石研究员”

截至目前,共有33位北大人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2023年1月13日公布的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获资助名单中,共有20位北大人(6位教师,14位校友)获得资助,超过名单总人数三分之一。

6位教授分别是: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刘若川,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未来技术学院刘颖,生命科学学院李毓龙,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

微信图片_20231031114341

微信图片_20231031114449

“从0到1”

探索人类未达之境

祝贺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

期待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里

继续攻坚克难,勇攀学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