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回忆 » 北大旧事

纪念一起在北大学习的日子

2016-05-31

2014年的寒冬腊月,在南方却不如往前时光,别样的冷。临近年底,工作事务繁多,为了能如期到北京大学参加首届国浩英才培训以及国浩第二届法治论坛,加班加点地工作成了我那段日子的常态。北京大学、法学院、燕园、未名湖、博雅塔……早已无数次地浮现在脑海,让人兴奋和期待。

12月19日凌晨五点,杭州一路向西,小和山,天蒙蒙亮,透着清澈的蓝,月亮泛着黄晕,安静地钩挂在空中,不远处有鸡的啼叫。早起和远行让人精神亢奋。我和国浩同事邓恒律师从小和山汇合,奔赴北京。现在从杭州到北京可坐高铁,五六个小时到达,这是当年进京赶考的古人无法想象的吧。不仅古人,连现代人也是深感日新月异,一不经心,打车、订票、吃饭、逛超市,用上支付宝、淘点点和各种团购了!一不留心,p2p互联网时代到来了,人们探讨互联网时代如何不被革命,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法律规制;一不小心,年会奖品也开始众筹了,老爸老妈老同学老朋友老领导老下属都通过微信关注和点赞了!太多的不经心、不小心、不留心,让人们心安理得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惶恐。所以,坐上高铁的我,一直在想,学习就是一场革命,革了人躺在安逸上的惰性,革了人的固步自封。对律师而言,在忙于修改各式合同、撰写律师工作报告、法律意见书之外,也许更有必要抬头看看头顶上的那片天空。

webwxgetmsgimg (1)_meitu_4

同行的邓律因当年有考北大博士的经历,所以对北大和北大周边的地形了如指掌。跟着他去报到、逛校园、吃饭,都省了不少力气,对于穿着高跟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福利。北京的冬天,依旧是十年前一样的冷,十年前我跟随先生走遍了北京各大外语名校,因为从南方第一次到北京准备不足,对北方的冷是刻苦铭心。安顿下来后,发现室内的暖气还是相当给力,晚上法学院模拟法庭有阿里巴巴法务总监俞思瑛女士《互联网法律的未来》的讲座,也许是阿里刚在美国上市的大名气,里面有很多北大老师、学子捧场,加上暖气十足,还是可以挤出一身汗的。俞女士向北大学子提出的“立足实践,成为法律迭代创新的推动者”,我想,对于律师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俞女士的这一提法恰恰也是与北大的自由创新精神相契合的。这一点在之后几天给我们授课的北大教授、学者们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们对事物的见解独到而新颖,对现实时弊的批评忠恳而严厉,对法治执着追求而不离国情,对自身的才气尽情挥洒,毫不掩饰,脱口而出,出口成训,让人想起蔡元培大师为北大构思的“大度包容,思想自由”。三角地附近的北大百年讲堂每日呈现多元式的讲座,国内外政界名流、教授学者、知名企业家、影视明星……充分体现了北大的风格。如果时间够充裕,应该挑选几场心仪的讲座。可惜,因为接下来的课程非常的满,也只能望而兴叹了,留作今日遗憾,明日念想,他日去实现吧。

北大有“自由”,法学院有“敢当”。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对北大的关注更多的在法学院,此次学习也是在法学院。来到北大的第一天晚上,我就和何晶晶律师凭着学员证一起进了法学院的图书馆。图书馆藏书丰富,分门别类明确,有各种研究型的著作,也有很多实务性的书籍,这对法学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粗粗看了一下金融法、证券法方向的书籍,数量不少,出版日期也比较新。然而,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更喜欢在书上写写划划,还是去买书吧。曾经有一位律师事务所的主任非常推崇律师自己买书,他认为律师不应该吝啬去买一本百元的书,因为律师从中获取的远超过百元的收益。买书归买书,然而图书馆的深邃之魅力总是会产生万有引力。我想,等我退休了,律师职业干不动的时候,天天泡图书馆也是让人心向往的美事。读万卷书,阅天下事,知晓做人,才有敢当。我想法学学子的“敢当”与此不能分开。北大法学院有块“敢当石”,这块石头引起了我足够的兴趣。很多人敢说,不敢做;很多人敢说、敢做,却不敢当。即使大多数社会人如此,法律人也不应如此,因为人是有精神的,法律更是有精神的。没有精神的法律,在冤假错案面前只是一堆让人唾弃的烂泥;没有精神的法律人,在对权势卑躬屈膝时,法律和法律人的尊严已经不在。法律所涉及的往往不会是桃红柳绿、花前月下,而是理智、智慧、公平、荣辱,甚至是绝望、痛苦、悔恨和生命的终结。所以,在我看来,北大留个我的印象不仅是自由,更多的是那块响当当的“敢当石”。

因为是寒冬,也没有雪,所以北大校园没有花事,倒是那一片结了厚厚一层冰的未名湖,让人徜徉忘归。来了北大,怎能不看“一塔(博雅塔)湖(未名湖)图(北大图书馆)”?正午的阳光很好,未名湖上有很多冰上散步或打冰球的人们,四周杨柳枝低垂,博雅塔很秀丽地屹立在未名湖畔,此时此刻,才全身放松,忘记自己已经工作的身份,全然觉得就是那个校园读书的好青年,也全然忘了可能会跌倒摔跤,穿着高跟的靴子,在未名湖上走了差不多整整一圈!遗憾的是最后一小段路冰化了,只好上岸。也留作他日再实现吧!

相聚总是太短,离别总是太快。很快到了学习结束的日子,不知哪位同学买了一叠北大的明信片,让大家自选,留作纪念。我挑了一张类似法学院教学楼的明信片,灰色的建筑和单车、青黄格调的草坪和树木,一切都是大学熟悉的味道。深圳的杜建敏同学在明信片上帮我写了一句话,“纪念一起在北大学习的日子!”我小心翼翼地接过明信片,托在掌心,感到很温暖,然后内心笑开了花……

临行前,我按照班里同学的人数买了明信片,由于紧接着的出差未能寄出。我想,春暖花开时,我坐在西湖边给每个人写留言,他们是否能听到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