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回忆 » 北大旧事

旧北大西斋的那些事

2015-03-18

1

梁思成夫妇设计了西斋灰楼

西斋所处,北京市沙滩后街曾经的景山东街,当年京师大学堂后来北京大学学生宿舍。1904年修建,十四排大屋顶平房由南向北一路排下去,每排四间,每间可住四个学生。已故老作家张中行的话:西斋乃最早中国大学男生宿舍。十六年后的1920年北大才招三名女生,修西斋没考虑女生铺盖卷梳妆台放哪儿也在情理之中。

2012年,笔者领命采访1946-1949级北大老校友,想弄清楚西斋最早是否按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排序(听说是)。问一溜够,问出1935年在沙滩红楼北面,隔五四广场建起的灰楼确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排序,最初,“天地玄黄”单元住男生,“宇宙洪荒”单元住女生,1946年后基本全住女生。重要的是,灰楼是梁思成、林徽因设计,连同不远处理学院的地质楼都是夫妇二人设计。看看,不翻腾则已,一翻腾三千丈红尘飞扬。

北京大学从建校那天起,通过维新变法与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作为国立NO.1大学,紫禁城衣襟可拂大学,无论哪方面想要说清楚,一个字:难。

还说西斋。建于1904年的西斋,民国初年也叫北大第一寄宿舍。建成之初,的确按“天地玄黄”排序,据住过的人说,在灰楼建成之前,这里是学生宿舍条件最好的,一来斋中有造饭的厨房,二来房间较大,便于个性独立的学生用布幔蚊帐打隔断分开。

“门前报有关山客 来听西斋夜雨声”。两句诗出自清诗人龚自珍。

“出入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西斋见多识广,捡相关紧要的说几通。

一九一七年秋季一天,西斋十二号(有说四号,没提属于“天地玄黄”哪部分)宿舍里,青年学生顾颉刚与傅斯年商谈一件事,是否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教授从中国哲学史的课堂赶走。理由是原先的教授讲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这位从美国回来的胡教授不讲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开讲。有同学说这不是割断中国历史么?这样的人怎配来北京大学登堂授业!顾颉刚觉得胡先生讲课有新意,希望傅斯年去听听课,作个评价。

傅斯年去听了,细节不知评价不详;结果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顺利讲下去。但三十年后的1945年抗战胜利北京大学复校之时,傅斯年以代理校长身份在胡适之前冲回北京大学,发誓“汉贼不两立”,将原先在沦陷区北京大学任职的校系领导(包括一些知名学者)统统解聘。

中共北大党史最早涉及西斋的事件有,1917年主掌北大的蔡元培校长,1921年许可西斋辟两间屋子成立“亢慕义斋”,亢慕义是德文“共产主义小室”的译音。据该会的发起人之一罗章龙回忆,西斋中两间宽敞的房子既是图书室又是翻译室,还做办公室。室内墙壁正中挂有马克思像,像的两边贴有一副对联:“出研究室入监狱,南方兼有北方强”,上句是陈独秀的话,下句是北方生长的李大钊与南方青年学生们在一起吟咏的诗句。

同年11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成立。研究会成立通告(一)发布的通讯处之一为“北京大学西斋罗章龙君”。研究会通告(三)发布职员名单,“图书经理范鸿劼住西斋黄三号”。

刘少奇来西斋指导对敌斗争

1926年3月18日,北京市民和学生出于爱国热情,到临时执政府和平请愿,要求政府维护国权,拒绝日、英等八国通牒。段祺瑞等竟令士兵枪杀请愿群众,造成死47人,伤150多人的“三一八惨案”。

来自湖南醴陵21岁个子瘦长的学生李家珍, 3月18日那个春风和煦清早,离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买几个面包带身上。他对西斋的同学说,请愿可能要到下午才能结束。

谁也没有想到,请愿在下午的“血光”中结束。同学们在北大三院(北河沿)看到的已是长袍胸前洞穿的李家珍冰冷的尸体。不知道面包哪里去了,只知道他再也回不到西斋。三一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刘少奇同志还来过西斋呢!来时是中共北方局的领导。据北大地下党文化教育干事傅于琛回忆,少奇同志是1929年初春的一天来到西斋天字一号房间。少奇同志身穿蓝布长袍,颈缠深灰色长围巾,足穿黑色平底布鞋。

支部会先由书记李光纬和各支委汇报工作,少奇同志接着发言。他肯定了北大支部的工作,传达了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的民主革命十大纲领。他强调说,为了防止敌人的破坏,要讲究“技术工作”,无论对内联系,还是对外活动,都要注意不泄露机密,不能对反动派暴露自己身份。在社会活动中,不能盲动,事先要有情况了解,有准备,防患于未然。他说,要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创造条件,支援南方土地革命,并把北方工作开展起来。

之后的抵御外侮八年抗战,北京大学南下联大,北上复校。1945年后的寒暑假,许多心向革命的青年学子从西斋出发,从东斋、三院、四院出发,走向晋察冀,走向延安,走进新中国。

北京大学——包括西斋,既是学问场,又是革命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绝大多数北大师生一代代照此遵循。

从西斋走出的两院士

1904年至1952年,出入西斋的学生后来成为院士者,肯定不止两人。笔者有缘聆听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刘光鼎——被称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两学长讲述,实属幸事。

两年前的年底,笔者到于敏院士家采访,83岁的于老平静、恬淡。突然涌入门内的几位年轻学子让于老很高兴。年轻人来自北京大学团委,为了辞旧迎新晚会的热烈丰富,他们请于老为晚辈们讲几句话 (于老是北京大学杰出校友)。

真巧,于老说,今天正好是氢弹原理实验成功的日子。问及是哪年?于老清晰说出,1966年12月28日。可不正是四十几年前的今天?!

1926年,于敏生于河北宁河县芦台镇(现属天津市),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战期间的沦陷区度过的。他以各门功课成绩第一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毕业前夕,其父失业,在同学父亲的资助下,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条件是毕业后到资助者的公司就职。大二时,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复员北平。于敏说,工学院只教其然,不教其所以然,他不满足改学物理。于敏辞谢资助搬到西斋,靠着每月一袋面粉的奖学金,吃窝头就咸菜完成学业。

1949年,于敏考取本系研究生;1951年,他毕业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于敏服从了安排。

人们知道的是,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2年零2个月,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6个月。

年轻的北大学子问于敏学长,“您如何理解幸福?”

于敏学长说,付出并获得回报与尊重。不付出不叫幸福。过多物质享受只会伤害身体和心灵。于老背诵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刘光鼎和于敏同为北大物理系学生。刘学长比于敏晚三年入校,却早几年“蹭”住西斋。

我是1941年到的北平。刘光鼎学长对笔者说。

来时北平中学都开学了,我在报尾上找广告,唯一条件是有宿舍。竞存中学有宿舍,我去了,上了一年,学校关门。我转到中南海里的成达中学。我在这里念到高一,寒假后成达关门了,我又转考辅仁中学,后神父不许我再住校,代课老师、北大史学系的王云轩带我去了北大西斋十八号。

后来我意识到,西斋十八号是史学系地下党一个活动点。我上课在辅仁,吃饭睡觉在西斋,骑自行车来回,好不自在。北京大学天天晚上有活动,大家都很热情。我在那读了不少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高尔基的文学书,学习不少东西。

后来,刘光鼎从山东重返北平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的奖学金是每月3/4袋面。当时物价飞涨,学生要实物不要钱。实物存在膳团,管吃饭,每周五改善伙食打牙祭,吃一片大肥肉。

于敏住西斋和我同屋。他人好,威信高。学习天才,上课不怎么记笔记。我们上电磁学,用的剑桥一本书,老师出题在书上画钩,做不出来找于敏,几分钟,于敏列出方程式。

1952年毕业的刘光鼎学长,到了院系调整后新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之后沿着物理、地球物理、地质、海洋地质的学术方向扎实前行。上山、下海,进出荒漠……如果没有频次太多的政治运动折腾,出成就会更早更大。

笔者采访时,刘学长重点讲述了“油气二次创业”与“三海战略”理论。

往通俗了说,中国油气一次创业依据的“陆相生油”理论,找到大庆、胜利、大港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帽子。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用油(气)量大幅增长,从1993年起,我国已从国外进口原油。时至今日,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总量一半,这就产生极大风险。解决之道只有在本国土地、海洋寻找、勘探到更多油气。刘光鼎提出“海相生油”的二次创业理论,在多方支持与坚持的艰苦实践中得到检验证实。刘学长兴奋地说,中国已经进入海相大油气田发现的高峰期。

在此基础,他提出“三海”战略,即海相、中国海和海外。从而保证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大有可为。

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往西郊燕园。

2012年春天,笔者兴冲冲赶去西斋,那儿变成蜂巢样大杂院。有住户警觉问,找谁?

北大西斋,天地玄黄;意味着一种开始,一种开展,一种开放,一种开来继往。

3

作者:高红十,1951年出生北京,在陕北延安插队七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京城某法制报社从业22年,高级编辑、记者,中国作协会员。有数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诗歌集出版。其中较有影响是三十多年前与他人合作长诗《理想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