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盛行小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妻养育一个孩子。但是在我们成长的年代,一般的家庭对比现在的情况都可以算是大家庭了。夫妻两人孩子有三四个, 祖父祖母一辈的人也一起过日子。操持过的家务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必定有一个当家作主的主心骨,作为这一家的核心人物,对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和重大事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我小时候居住在北大朗润园13公寓的时候,我家住在208号,即第二个门洞的四层。以前提到过,我们这个公寓是藏龙卧虎之地,住了很多北大的名人——知名的学者、教授和领导干部们。在另外一个门洞的102号——一层住着我校著名东方语言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一家。
季老的孙子季红和我们年龄相当,所以有时我们也会到季老家去玩。称呼他为季爷爷,他的老伴儿为季奶奶。印象中,季老生活十分简朴,话语也不是很多,是个和蔼的人。季奶奶也十分朴素和慈祥。他们家的主心骨是季老的婶婶——被尊称为“老祖”。
老祖体态瘦小,但是精神矍铄。每天非常勤劳地操持这一家子的家务事,买菜,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基本上是个闲不住的人。
13公寓居住起来环境十分优美,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买东西很不方便,最近的商店是在目前外文楼附近的一个合作社,被称为小合作社。在那里可以买到菜和副食品。从13公寓到小合作社虽然有小路可以走,但也是一段不近的距离。我们经常看到老祖从小合作社回来,肩上背着一个口袋,手里还提着一两个口袋,沉甸甸地装满了物品。想一想那时她也是50、60岁有年级的人了,还是这样辛劳。
老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懂很多中医药学方面的知识,可能是家里祖传下来的。一到春天,大地回春,我们居住的朗润园的湖边和山坡上开始长出各种野花野草。此时,我们最喜欢跟老祖一起去挖野菜。老祖会告诉我们各种野菜的名字和用途,比如,灰灰菜可以用作养鸡的饲料,马齿笕可以凉拌着吃,荠菜可以包饺子和馄饨。有一种十分不起眼的灰绿色小草匍匐在地上,老祖告诉我们这叫“菌陈”,可以入药。她经常小心翼翼地把菌陈挖出来放在一个布口袋里,拿回家晒干。我记得当时校医院收购此类中草药,老祖把晒干了的菌陈送到校医院,换回一些钱补贴家用。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根据季羡林先生和其子季承先生的回忆文章,老祖在这个家庭里,真是航行在大海上航船的舵手,又是支撑起一片天地的顶梁柱。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力量都无私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正因为有了她的奉献,这个家的生活在那些年才可以说是岁月静好,季老也才有可能心无旁骛地安静地做学问。
一幅这样的画面总是留在脑海中,夏日的傍晚,凉风习习吹过13公寓楼前的小河水面,季老在房间里看书,季奶奶和老祖在厨房忙着做晚饭,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楼前的马路上嬉戏玩耍。那样的岁月真是无忧无虑。
1976年我家搬离了13公寓,告别了我的童年、青少年时代,也告别了季老一家人和老祖。但是,我愿意,通过我的文字让这些回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