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他把羽毛球运动引进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第一个把六人制排球引进了国内;他创办《新体育》、任第一位名誉主编;他第一个在中国培训出乒乓球国际裁判;他是把门球运动引进中国的第一人,还第一个把国际射箭技术及规则引进我国,也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体育社会学的人。
北大燕东园21号,是一栋满是绿色的竹林所包围的小楼,这里就住着创造了中国体育事业诸多“第一”的北京大学体育系教授林启武先生。
北大燕东园里有20余栋小楼,这些都是在上世纪40年代前后,专门为燕京大学时期的教授们建造的洋式小楼。林启武先生从1946年开始入住21号小楼,在这里居住了65个年头,称得上是燕东园资历最老的住户之一了。
每年,在21号小楼,有两个时间最热闹,一个是林启武生日那天,一个是春节北京大学团拜期间。
林启武经历了动荡的年代,他对自己的生日早已记不清了,后来家人就将每年的九月九重阳节那天或教师节作为他的生日。2007年,家人与北京大学体教部、统战部、校长办公室等一起为林启武过了100岁生日。春节也是这样,小楼里都是拜年的人们。
来到燕东园21号小楼,走进小楼的客厅,墙上挂满了林老曾经的荣誉证书、奖状和奖章。有一个2003年海淀区发的镜框,里边写着“林启武先生被评为海淀区健康老人”。一枚奖章上面写着“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这是1987年在林启武先生80寿辰之际,当时的国家体委和中国羽毛球协会在首都体育馆为他举办的盛大庆祝会上,由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为这位在中国体育界拥有十余个“第一”的老先生颁发的奖章。
除了接待探访慰问的相关领导和亲朋好友之外,接受记者的采访也是在这个客厅里。向记者展示林老的遗物时,家人需要从小楼的阁楼上取出林老的珍贵资料。遗憾的是,林老倾尽一生编写及翻译了许多体育方面的文章、书籍,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并出版,可是许多在“文革”中由于“红卫兵”“抄家”从阁楼上拿走而遗失。一次,家人将一张写有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签字名片交给采访者。名片记录的是这位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兼燕京大学校长为林启武先生写的赞许文字。
小楼的周围是“篱笆墙”。篱笆墙内偶有果树,春天开或白或粉的花,不时飘来花香,夏秋季节果树结满诱人的果子,展现了主人的勤劳和生活情趣。特别是小楼的四周,被四季皆绿的竹林包围,体现小楼主人的品位。从小楼的门口到篱笆墙的大门口是一条约15米长的林荫道,前些年,人们经常看到已经90多岁的林先生还骑着一辆28寸自行车,从车的左边迈腿上车,到他工作一辈子的地方关注体育工作。路上,周围的居民都愿意与这位和蔼可亲的老者打招呼。老先生呢,也许和年轻人交流体育工作的经验,也许在滑冰场看到摔倒的学生会教他如何站起来。
有人曾在小楼周围的家属院内见到林先生与夫人朱萱慈一起散步,两位90多岁的老人步履轻盈,精神抖擞。“您是名人,与您合个影吧。”老人欣然接受。“您老90多岁还这么精神,向我们介绍长寿的经验吧。”林老就告诉他们很简单的四个字:“勤劳,开心”。
作为1923年泰国叻呸埠的归国华侨,勤奋的林启武在20岁的时候从广州培英中学考入燕京大学。在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中,年轻的林启武对体育的热爱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在校期间他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成为学校田径、篮球、排球、游泳队的主力队员,并获得“全能运动员奖”和“运动道德奖”。毕业后留校在体育系任教。其间他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燕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为了更好地从事他所热爱的体育事业,1935年,林启武告别新婚一年的妻子,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38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双硕士学位获得者),同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直到1987年80岁时退休。后来,人们还常常看到退休后的林先生在小楼篱笆墙内种植果树、蔬菜的身影。
林先生活了104岁,这还不算稀奇,如果知道他是一名癌症患者,你会感到更惊讶!在一次医治摔伤的跟腱检查时,林先生被发现患了直肠癌,手术很成功,林先生带着肛瘘生活了60年。他乐观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文革”中住房紧张,他却在自己本不宽裕的住所中腾出阁楼让急需住房的教师居住。他宽以待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在“文革”中被“批斗”接受“洗礼”时,经常得到被他帮助的教师或学生的保护、照顾。
2011年4月25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风雨的林老先生走了。他走得很安详,因为,他亲历了他的许多梦想正在化为现实,在他的一个个“第一”之后,一块块金牌正在不断诞生。
昨夜东风疏雨,今晨风清日丽。站在林启武先生故居前,我们看到,经过风雨的洗涤,小楼前,先生生前栽下的绿树,格外青翠蓬勃,正如他种下的中国体育事业的大树,生机盎然,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