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的草木花卉,就是一部活的历史。
因有草木,燕园的历史才有活色;因有花卉,燕园的记忆才有芳香。读过《燕园草木》之后,对此有了更深的感受。
卸任校长职务后,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打算用两年时间好好看看校园的一草一木,编本介绍燕园植物的书籍。其目的在于,让师生更好地了解校园植物,更好地向来宾介绍校园。更大的寄托则是,希望师生更加珍爱家园,保护好燕园的草木。他的这一想法,与生物系教授、著名植物学家顾红雅不谋而合。于是,在他们的带领下,经过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倾心打造,便有了我们手中的这部《燕园草木》。
在我看过的大学校园植物类书籍中,此书算得上高大上。这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园林、国内外知名学府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积淀跃然纸上。燕园的历史比北大要长,从明朝米万钟营造勺园开始,400年倏然而逝,其间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王公宅邸相延续继、兴废替立。如今,昔日的雕梁画栋早已荡然无存,但燕园的草木却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最古老的早在康乾盛世的和珅府邸内就已开枝散叶。它们不惧人事更迭、风云变幻,顽强地生长繁衍着,或春华秋实,或冬枯夏荣,迄今还在滋养着、熏陶着莘莘学子。这就是植物在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最好证明。
今天,在燕园中充满活力和灵气的,除了北大人的思想和精神,还有草木花卉的四季分明、繁衍更替。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大楼、大树。其中,大树所指代的校园植物尤为重要。昔人对园中的草木趣灵的赞叹杳然无迹,但今人与植物的故事却在这座中国最高学府里继续,成为燕园人最深刻的记忆之一。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师生们践行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有燕园草木的影响和折射。此书之所以与众不同,显然来自这些独特的、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燕园是著名学府和植物园的融合体。不少园地如今依然保留着半自然生态的状态。据资料所载,园内有90多科300多种植物,古树多达500多株,在中国大学里堪称之最。在风景名胜诸多的京城,也算得上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园林之一。燕园的草木更多了些历史意义。校内的未名湖景区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其植物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者筛选了185种校内常见及特色植物,用中英文简要地描述了每种植物的植物学形态、生长习性和分布区域,读来轻松愉快,十分惬意。
植物在北大不仅有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意义,对北大人生活的纪念意义也非同寻常。最美的10棵树,三角地的柿子林,西门南华表旁的银杏,静园草坪的松树,一院到六院的爬山虎,临湖轩的珠子,未名湖南岸的垂柳,浴室南的英国梧桐,五四体育馆的白蜡,南门主路旁的槐树,三教足球场东边的白杨……它们迎来了一批批来自各地的青涩新生,见证他们的成长,又目送他们离开了母校的怀抱,奔向世界各地。
每年6月荇菜开花,是期末考试来临的信号;宿舍楼前,男生抱起恋人摘核桃,是燕园最美丽的景致之一。每次毕业生返校,一进南门看到路旁的两排槐树,就觉得像回家了……经过一代代师生的追忆和描摹,校园的草木已经具有了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从书中得知,厉以宁1978年初即填词《木兰花》(校园初春),从“小径花丛闻笑语”,写到了“历史无情终有序”。赵柏林写过《燕园荷花赞》。而季羡林则在《汉城忆燕园》中,表露出身处异国,对燕园草木的怀念。秋荷,垂柳,黄栌,丰花月季,在季老笔下栩栩如生。谢冕先生则在《永远的校园》里说,每一位北大学子就像“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选择了燕园一片土,从此在这里发芽、成长。
此书亮点之一是,除了植物学角度的科学描述,还配上了优美隽永的散文,北大人关于草木的回忆和感悟随处可见。或节选自季羡林、宗璞等名家,或出自其他师生饱蘸深情之笔。美文长不过百余字,短只有几句,画龙点睛,借物抒怀,极具文学范儿。
另一大亮点则是构图精美、艺术性强的植物照片。所用的图片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这些照片是在上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哲学系教授刘华杰拍摄的植物照片极具艺术感,对植物各种特征的展示清晰到位。数学系毕业的张莹所拍摄的照片简洁、唯美。生物信息学专业教授魏丽萍的作品视角独特,布局构思精巧,充满油画的质感。通过简洁的设计和高水平的印刷,有效地呈现了燕园丰富的植物生态和草木花卉独特的美感。
亮点之三是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考虑到科普的特点,书中介绍了物种所属的科和属,省略了其拉丁学名中的定名人,加入了主要分布地点。为了更好地体现文化感,图书编排时一改植物志常用的编写体例。书中的物种基本按照其在校园开花的时间排序,而不是按拉丁名或英文名。
书中的文字极富知识性和感染力。“山桃开了,便洗去最后的冬恹”,类似的佳句比比皆是。文中拟人化的笔触极为生动,比如“旱柳有一种北方汉子般的性格,粗犷豪放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敏感柔和的心”。介绍连翘时,和人们熟悉的双黄连口服液和维C银翘片联系起来。描写榆树时,记述了一个颇为僻雅的成语的由来:嵇康说榆钱吃多了让人昏睡不醒,用“榆瞑豆重”来形容人本性难改。
许智宏留学英国时住过的房东家种了很多植物。老太太不仅叫得出名字,而且连拉丁名、属什么科都知道。在他看来,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他说,要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我想,就让他们从接触、了解、热爱校园的一草一木开始吧!
先读为快
玉兰
我抬头看窗外,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棵玉兰树,此时繁华久落、绿叶满枝。我仿佛听到在雨滴敲击下左右翻动的叶子正在那里悄声互相交谈:“伙计们!尽量张开嘴巴吮吸这贵如油的春雨吧!”我甚至看到这些绿叶在雨中跳起了华尔兹,舞姿优美整齐。我头顶上铁板的敲击声仿佛为它们的舞步伴奏。可惜我是一个舞盲,否则我也会破窗而出,同这些可爱的玉兰树叶共同蹁跹起舞。(季羡林)
丁香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宗璞)
垂柳
北大里最早的勺园在清代有所谓“风烟里”的旧称。勺园湮灭已久,未名湖畔的株株垂柳仲春初夏之时,绿如烟霭,颇助追古之想。(王立刚)
鸢尾花
鸢尾花柱的3个分支,都扩大成宽扁的花瓣状,顶端还要分叉,形似鹰(鸢)尾。有趣的是,在西方,风筝的尾巴往往也都做成分叉状,所以风筝在汉语中又叫“纸鸢”,而英语中的风筝(kite)干脆就和鸢是同一个词。有人说风筝起源于中国,如果是真的,那么西方人把风筝尾巴做成鸢尾状就应该是从中国学去的。(刘夙)
迎春花
迎春花并不去抢开春第一朵的位子,只是默默蓄着力,在最初的惊喜几近淡却之时,倏然怒放。从佝偻枯枝上绽放的明丽的黄,最热烈偏又最单纯,忘我般殷切地吹响春的号角,仿佛坚信她那点微末的光明能够点燃整个春季的激情——哪怕之后凋零在满园花开的华年锦时,也要执守那个传承千年的春祭的仪式。(蔡乐)
毛白杨
毛白杨真像植物中的仁者。姿态伟岸、正直,外表朴质。又如仁者般的外冷内热,早春杨絮飘逸时,应该就是孔夫子当年春服既成沂水沐浴的时候,到了秋冬,那一地厚厚的疏松的落叶,又给校园小动物提供了多少庇护。(吴岚)
银杏
西门内是北大最壮观的园林布局。轩楼朱阁、飞檐嵯峨。如果不是这颗奶杏生得天庭饱满,枝雄干壮,外秀慧中,怎能压住这里的氛围。清秋气穆,灿然的落英和白果,陨堕如雨,仰首其下,觉得她占满整个天空,并且如同天空一样有尊严。(王立刚)
(以上文字摘编自《燕园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