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大师风范

陈育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甘为人梯不争春

2019-06-25

人物简介:

陈育德,1936年4月出生,著名卫生事业管理学专家。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卫生系,曾任北医公卫学院院长。曾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等荣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从小事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陈育德

有所不为才有所为,造诣深厚

陈育德的名片上只写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但他担任或者曾担任过众多重量级的学术职务: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原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亚洲农村医学会常务理事等;他担任或曾担任若干核心期刊的主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医院统计》等;他曾经担任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卫Ⅲ、卫Ⅳ、卫Ⅵ和卫Ⅷ项目专家组成员等;他曾担任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陈育德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工作

1989年至2000年的12年间,因卫生部工作需要,陈育德服从组织安排,一直担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组织制订了《卫生统计工作十年规划》与《卫生信息化工作十年规划》,制订与修订了《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修订了全国卫生统计报表制度,主持了1993年和1998年第一次、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具体负责始于1999年的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建设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

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离职时,前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代表卫生部做出的评价是:“作为一把手,他作风民主,工作到位,注意维护班子团结,清正廉洁,为统计信息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2000年6月以后,陈育德又全身心地回到了他所热爱的教学和科研岗位。

陈育德最初从事的专业是保健组织学,随后主要从事卫生统计学教学和科研。他参与主编的《寿命表编制方法与应用》和《实用卫生统计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特别适合刚刚涉足公共卫生领域的人们了解和应用卫生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该书深受初学者欢迎。

此外,他在居民疾病统计与死亡统计等方面做过不少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他参与创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当时正值为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需要,卫生部决定提高与加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化管理水平,支持在北京、上海、华西、同济、西安和哈尔滨六所医科大学成立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之际。

1985年,由陈育德具体主持,在只有3间房、7名教员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陈育德担任该中心的常务副主任。该中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1995年,已拥有教职员37名,兼职及客座教授10余位,成为能承担国家委托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卫生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之一。

从此,陈育德的专业方向就转为卫生信息管理学、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他积极发展与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知名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使该教研室和中心发展成为有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学和健康教育六大专业方向的教学、研究团队,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陈育德的研究范围甚广,著述颇丰。

1990年以来,他的研究课题紧紧围绕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根据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他明确提出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尤其是看病贵)”的问题;结合对当时卫生资源的分析,他提出了“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的资源配置与管理策略,以及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和效益的思路,并与同道一起积极提倡与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1999年,陈育德在河南考察

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八五”攻关项目“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获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此外,他还在建立地区综合卫生发展项目、妇幼卫生项目、改善贫困地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健康统计指标体系、医院统计指标体系和医院信息化基础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不少研究结果在卫生政策制定与决策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在SARS流行过后,他在公共卫生信息网建设以及多项国家级的大型现场调查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现在还在积极参与《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的工作。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睿智练达

陈育德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与他苦行僧般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

从他完成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访问学者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研修回国后,他对于学业的追求从未间断过。

看到过陈育德工作的人都感慨万分:开会时他从来笔不离手,他所记笔记之详尽令青年助手们汗颜。他总结归纳之精辟、速度之快、内容之全面令人们对他的精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和丰富扎实的知识啧啧称奇。陈育德非常尊敬他的老师和同事,做人谦逊,有口皆碑。

陈育德在国外访问

1989年,已经声誉鹊起的陈育德没有主动申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一是他认为自己的学术造诣还不够,二是因为他的老师和前辈还没有申报。记得当时担任公共卫生学院名誉院长的刘世杰教授给他写了一封长达3页、热情洋溢、言辞恳切的亲笔信,建议他一定要申报。尽管如此,陈育德还是过了一些年后才申报。

陈育德对人宽厚,从不尖刻。他提出批评,但更多的是建设性意见。因此,他比哪位专家都忙。

一方面,是他学识渊博,看问题一针见血,提出问题切中利害;另一方面,是他不辞辛苦,不论长幼尊卑,一视同仁地向所有求助于他的人伸出援手。

他言语不多,但句句中的;他措辞严谨,实事求是。虽然他已是资历较深的专家,但他一直信奉“术业有专攻”,在学术方面决不滥用自己的声望。

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作为专家提建议时,他仍然要声明“仅供参考”;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他多数时间在认真学习,开会的时候做大量的笔录,即使发表意见,也非常谨慎,表明了一位学者所具有的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他现在还活跃在很多研究领域的第一线,经常带领年轻的研究者们深入现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所以,他在提出建议的时候,既有基于经验的深入思考,也有联系实际的生动案例。他注重以理服人,而不是靠权威压人。

善待他人、尊重和理解他人,善意指出他人不足,尽全力帮助他人,使陈育德成为一位受人欢迎的资深专家。

甘为人梯不争春色,桃李不言

陈育德从1959年开始留校任教以来,正式招生和培养过的学生多达40人,然而聆听过他教诲的学生却不计其数。

崇尚严谨、求实的精神,陈育德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原则。恪守这一追求,他让本科生刚一进入大学就树立公共卫生专业思想,追寻这一理想,他努力创造条件创建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

对慕名前来请教的学生和年轻教师,他来者不拒,总是身体力行地提供各种帮助,包括研究资料和研究思路。

他反复向青年教师讲:培养学生,不光要关注做学问,学会做人要放在最前面。他这种教书育人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全系教师的脑海中。陈育德认为,一个专业必须要后继有人。他自己低调做人,却呕心沥血培养了一大批本专业的优秀人才。

陈育德与研究生答辩后合影

20年前,在出国名额极其紧张、不少知名学者都在为自己谋求国外教职的环境下,他却用自己宝贵的科研经费派遣了多名青年教师出国深造或在国内攻读学位;在他主要时间已经到卫生部工作的时候,也毅然将他留校任教的第一位统招硕士毕业生派出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为了让青年教师能够安心在国外进修一年,他不顾年事已高,主动请缨承担了这位青年教师的60学时教学任务。

陈育德做人实在、低调,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他连续获得“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但在课题研究工作中,他把青年教师推到前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自己则默默、持续地关注着他们的每一个脚步。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是陈育德培养青年教师的典型写照。作为专业的创始人,他一直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的常务理事,但他自己坚决推出本系年轻教师。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正是陈育德教授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使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学领域的教师能够保持较高的素质,形成团结、高效的群体。

为此,北京大学医学部在2001年把教学工作最高荣誉“桃李奖”授予了陈育德。

陈育德总是将教学作为最优先的日程安排。目前他仍然在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是教学改革的理论研讨与实践。

他鼓励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各门课程主讲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要求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顺应时代和社会经济改革的要求,培养具有更强能力的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为人师表,必须学为先。学做人,学学问,学教人,终生学,无止境!”这是2008年教师节,陈育德写给公共卫生学院的寄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他还在继续身体力行地做下去。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张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