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名师大讲堂第四讲在二教109室举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以“论公正”为题,通过阐释“公正”的理论内涵,结合历史和现实、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对“公正”的不同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公正”一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浩雷主持讲座。
潘维首先从价值观的概念入手指出,社会价值观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对社会关系的判断也就成为道德的判断。社会核心价值观是被社会主流所信奉的,关于重要社会利益关系的公正观念。
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手段,在潘维看来主要有四种:一是以暴力为基础的执法,用强力维护基本社会秩序的利益;二是代表强势社会集团的利益,让强大社会集团支持政府;三是担当平衡利益的责任——平衡部分与整体、现在与将来、变化与不变的三对利益,从而维护社会和谐;四是宣扬社会核心价值观,使关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公正观为社会主流共同信奉。前两种手段是比较普遍的,后两种则是更高级的、用观念达到和谐的治理手段,是通过价值观塑造的,实现起来难度更大。
如何才能使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呢?他以不同的国家为例,强调了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的四个基本条件,即表达简洁、官民一体、文化特色、国际接受。
潘维还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了西方社会公正观的来源、中华社会公正观的来源、当今社会关系里的六大问题以及大家庭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等。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都追求“公正”,正义观是人类特有的观念,这里的“公正”是关于重要社会关系的公正,是贫富尊卑间关系的公正,是社会核心价值观里的公正,因而就涉及主义、道德观、公正观和是非观。
他还提到,中国的是非观来自中国的家庭,家庭是经济的基本单位,从来都是自给自足的,然后由家庭扩大至家族,由血缘宗族关系扩大至自然社会,再扩大至行政社区、虚拟血缘关系,于是构成了特殊的家国同构,因而文化基因与政治基因是联系在一起的。“入则孝,出则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都说明,只有存在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自然社区,才能以治家之道治国,才能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再到政府伦理,才能使人民当家作主,并与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相统一。
他最后说,当今社会关系里存在的问题,核心是政府、市场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凝聚社会公正观,使中华社会关系里的公正与“大家庭”的内涵构成完整的逻辑体系,成为社会主流认同,才能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
北京大学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是北京大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结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研究成果,邀请12位名师分别以一个关键词为主题进行解读,以新颖的形式在全校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