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大师风范

梁漱溟:“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

2014-10-20

梁漱溟(1893—1988)幼年不学四书五经,而入洋学堂,念《英文初阶》《地球韵言》,身后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国学大师”;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北大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却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他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1985年留影于木樨地寓所,时年九十二岁

1985年留影于木樨地寓所,时年九十二岁

1911年于顺天中学高等学堂毕业,特借长兄方留日归来所带回日本大学生的服装鞋帽留影纪念

1911年于顺天中学高等学堂毕业,特借长兄方留日归来所带回日本大学生的服装鞋帽留影纪念

1918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合影。前排教师左起:康宝忠、崔适、陈映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陈汉章,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1918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合影。前排教师左起:康宝忠、崔适、陈映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陈汉章,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10月18日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诞辰121周年纪念日。近日,梁漱溟作品出版方世纪文景联合多地独立书店,已经在北京、南京、深圳、重庆、成都等地策划了“这个世界会好的”梁漱溟先生生平图片展,百余幅展现梁漱溟生平的珍贵历史照片首度曝光。今日,藉着梁漱溟先生的文字和照片,让我们再一次怀念这位一代大儒。

梁漱溟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对人生问题的追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被视为社会活动家。他就是梁漱溟。

他说,自己总是把最大的问题(中国问题)摆在心上;在最大的问题中又选择最要紧的事来做,从不做第二等事。为此,他不谋衣食,不顾家室。1935年妻子去世,他在悼文中写道:“在这中国问题极度严重的时候,她又早早离开我,给我以爽利的身子,容我以全副的精神,对付大局问题。”1932、1937年两个年幼的孩子两次逃难,他都不在场。相聚之后,也还是要把他们寄养在亲戚家中。

辛亥时期,他高中尚未毕业即投身革命;新文化运动中,他尝试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为中国传统文化作辩护。1927至1937年,他奔走于广东、河南、山东做乡村建设实验10年,试图由乡村出发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抗战时期最重要的是团结,他和“第三方面”的朋友们致力于国共合作;抗战胜利后最重要的是建国,他又致力于和平统一。建国后,因替农民说话成为反面教员,“国事已上轨道而无所用其力”,就回头写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人心与人生》。

1987年,梁漱溟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这位曾经想出世,晚年仍视佛学为思想根本之一的儒者肯定了自己行动的一生:“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