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直以来,北京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根本导向。作为北大深厚传统与深圳创新精神的结晶,汇丰商学院在办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因此,北大汇丰的毕业生中,不仅有纵横市场的业界精英,闻名学林的学界翘楚,还有很多扎根基层、埋头耕耘的时代榜样。
奋斗是青春的最美模样,基层是梦想的广阔舞台。为展现北大汇丰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与成长收获,学院官微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奋斗@基层”,敬请关注。
“孙书记的苞米”
2021年的3月,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天桥岭镇天桥岭村的地头,孙士林正陪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在勘察地块情况,准备下个月在他去年挂职的村里“搞一块鲜食玉米试验田”。此时的汪清县冻土还没化开,晚上还是零下,时不时会飘些雪花,但这丝毫不影响孙士林和专家们的热烈讨论:“天桥岭的这块地土壤丰沃,又临近世界黄金玉米带,雨水足,日照长,可以试试几个中熟的甜糯品种。”这项工作源于一年前的3月份,刚到天桥岭村挂职党支部副书记没多久,孙士林发现,本地种的玉米基本都是饲用玉米,或是育菌的玉米,少有种鲜食玉米。鲜食玉米的销售价格比饲用玉米要高得多,在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工作的他,琢磨起了如何给天桥岭村的玉米“换换品种”。 他说干就干。从镇里农业站了解了本地的光热条件后,请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拿了几斤糯玉米种子试种。一晃到了9月玉米成熟的季节,孙士林请人找了口锅,在地里掰了农科院的玉米煮了和老百姓们吃,“大家一吃,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玉米”,玉米棒长粒大、晶莹剔透,口感偏糯又甜。正赶上去年玉米价格快速上涨,农民种植玉米的意向非常高,种杂粮杂豆的农民想换种“孙书记的苞米”。孙士林拢了拢,种植意向超过了50公顷,也就是说,种植新品种玉米从去年的一亩地,意向上增加到今年的750亩。 其实,中国农科院给孙士林拿的玉米品种不是新品种。它叫“万糯2000”,在吉林省推广了好几年,但天桥岭的村民似乎并不知道。这件事他唏嘘了好久。“当老百姓吃完苞米,兴奋地围在我身边,纷纷说明年要这种植这个品种时,我从他们闪亮的目光中看到了致富的渴望。”
孙士林调研大棚种植收成和效益情况
“种地也能脱贫致富”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朝鲜族自治州,是国家级贫困县,去年刚刚脱贫摘帽。在国家发改委的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的支持下,近年来,汪清县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但孙士林从这件事上发现,即使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汪清农村的老百姓对外界的新品种、新技术了解得也并不多。一方面,农民渴望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又苦于难以寻找到致富的门路。其中,不少人选择外出务工;还有很多农民改做地栽黑木耳,当地人管这叫“做菌”。
种地的农民少了,土地逐步流转到种植大户手里。“代耕、代种、代收”等新型土地托管方式普及开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种地”似乎也能赚钱了,然而,汪清县的农民真的能够靠种地致富吗?
经过仔细调研和计算,孙士林觉得问题不大。
以水稻为例,本地常见的“吉粳81”“绥粳18”品种,已经是问世多年的老品种,存在品种退化、产量不高等问题。孙士林和农民算了一笔账:如果还种老品种,在本地一公顷能打1万斤粮;如果换成适宜本地的良种,在专家的指导下,施以良技良法,一公顷可以打1.7万斤的粮,按照水稻均价1.45元/斤计算,农民每公顷可增收1万元。
光打出来粮食是不够的,还要卖上好价钱。孙士林和中国农科院的刘君老师设计了一个“五方五保惠农”模式,五包分别为包种子、包化肥、包农药、包农机、包收购;五方分别为科技方、政策方、投资方、收购方、运营方。通过五包的方式,孙士林和刘君分别协调地方政府出政策、企业提供化肥农药以及农科院提供良种良技等支持,再对接北京的大型商超,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
孙士林认为,总体而言,贫困县的农业产业占比高,产业附加值低,和现代产业联系不紧密。这导致贫困县难以走出产出效率低、生产力低下的困境。在汪清,孙士林通过推广水稻“包种包收”,尝试建立一个从种到售各环节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这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最大限度分散农民所承担的风险。
“只要找对门路,种地也能脱贫致富。”孙士林总结道。
孙士林走访贫困户,在家中与村民交流生活保障、收入来源情况
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训练
孙士林2011年考入北大,本科就读社会学专业,在兼容并蓄的北大校园里,他不停地思考:除了社会学理论,其他学科对社会事物的解释力如何?怀着这样的疑问,孙士林想多了解一门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大二那年,孙士林选修了海闻教授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一门500人的大课,当时正值夏天,天气极热,但因为课程深入浅出,海闻教授讲课通俗易懂、生动风趣,有很多人来旁听,就连教室的过道上、地上也坐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这门课给孙士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对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热爱。为此,他在本科阶段修习了经济学双学位;并在研究生阶段选择北大汇丰商学院攻读学位。期间,孙士林加入经济政策协会,沉浸在研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课题的海洋中。
北大汇丰毕业典礼上的孙士林
毕业后他带着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思考入职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得益于在北大七年的社会学、经济学训练和单位领导的关爱,孙士林很快上手了农经领域的工作。2019年11月,按照组织安排,孙士林成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被派往吉林省汪清县,和同期挂职同事扎根农村。
“激情燃烧的基层锻炼岁月”
一晃孙士林在汪清县已经挂职锻炼了1年零5个月。他对基层的理解经历了两个阶段:刚开始是从熟悉到陌生。作为一个在小兴安岭长大的“山娃子”,汪清县的秀水青山和风土人情让他时常想起自己的故乡。然而,作为一个“三门”干部,从家门到北大校门,再到发改委的机关大门,孙士林并没有在农村生活、工作的太多经验,刚到农村有种怯生生的陌生感。
第二是从陌生到熟悉。在基层工作的这一年多,他跟着农民学种地,和驻村工作队走访村里的贫困户,参加乡镇改造村容村貌大扫除。作为发改委农经司的公务员,孙士林在委里的工作是办理“三农”领域政策文件。得益于深入基层的实践,孙士林再看那些曾经接手过的文件,那些以前理解不透的抽象概念如今已能跃然于纸上,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通过实践,孙士林对“三农”工作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能体会“躬行为民,天下为公”这句话的要义。
孙士林很喜欢一句话:“脚上的泥土越多,和农民的心越近”。在北大汇丰时,听到海闻院长讲起自己当年在黑龙江下乡的经历,孙士林当时并未深入去想。在基层工作以来,他对海老师当年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闲时的他会花时间读书,除了农经方向的书,还有社会学、中国哲学的书籍。他把基层比喻成一本大书,既要俯下身子融入基层,用脚掌去丈量书山书海,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扩充新的领域,“先把书读厚”;又要上接天线吃透中央精神和大政方针,跳出基层看基层,准确把握基层工作的主要矛盾,“再把书读薄”。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始之年。还有半年就结束基层锻炼的孙士林手头仍有不少工作。其中最重要是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中国农科院在汪清县设立科学家工作站。在孙士林看来,“十三五”期间,汪清县的基础设施“硬实力”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科技、文化等“软实力”提升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引进中国农科院的科研成果和专家力量,帮助建设“科研单位+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四位一体成果转化平台,有助于推动汪清县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每年国家发改委都有十多名像孙士林这样的年轻公务员,投身到脱贫攻坚的最前线。“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孙士林最后说道,“永远不会忘记激情燃烧的基层锻炼岁月,能为汪清县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尽绵薄之力,这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人物介绍
孙士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届本科毕业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18届金融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就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从事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工作,2019年赴吉林省汪清县挂职锻炼,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撰文:徐鹏、南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