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访谈

看全世界的风景——北大英语戏剧研习社前社长陈淼娟

2014-11-25

陈淼娟,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硕士,英语戏剧研习社前社长。今年7月自北大毕业后,淼娟被位于纽约的“演员工作室戏剧学校”(Actors Studio Drama School)录取,并赴美攻读戏剧表演的艺术硕士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MFA)。

采访手记:

见到淼娟之前,戏剧之于我,只是舞台上的十年苦功。一点点咂摸语词、动作、音调,揣度剧本原作者要表达给观众的内容。就像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艺,融在骨子里。见到淼娟,一头干练的小短发,简单的黑白两色的衣服,一双球鞋。说起要读的MFA,她如数家珍的向我“科普”了美国的戏剧教育。作为专门培养艺术领域硕士的项目,MFA一方面为本科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化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其进入最高殿堂提供了一张入场券。回想去年赴美国参加MFA面试的经历,淼娟的描述有喜有忧,将其称为一段不可多得的回忆。如今,淼娟已踏进心目中理想的校门,浸润在百老汇的声光色之中,开始全新的旅程。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业已向她缓缓展开。

陈淼娟

结缘戏剧,看到另一种可能

记者:怎么会想起去念MFA表演学位?

陈淼娟:我大一下的时候看到一则招募莎士比亚的演员的海报。就过去面试了,面完之后就坚持到现在。一开始我只是把戏剧表演作为爱好,一开始就觉得可以跟一群人去演戏,还可以锻炼英语的手段也挺好。后来就陆续有很多人去读这个学位。渐渐产生了去当演员这个想法。我应该是从研二开始打算申请MFA学位的。

记者:外院之前就有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的传统吗?

陈淼娟:应该是Joseph Graves(注: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艺术总监,美国百老汇著名戏剧导演,莎士比亚戏剧专家)老师发起的。后来有一个由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一年一届的全国莎剧比赛,每年都会招演员。要求是两三个演员准备一个莎剧小片段录下来给港中大那边。后来Joseph老师排练《李尔王》,我也去面试了。2007年春季的时候北大邀请了美国著名的剧作家Frank Gagliano来教学生编剧。2008年的时候,英文戏剧研习社和Joseph老师一起,选了四个学生的剧本,编出来拍成了一整出剧。我印象中,分别是On 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A Summer’s Tale in Winter《冬季的夏之传说》, The Arson《焚城》以及Eurydice’s Escape《逃离我的爱人》。我参演了一个学姐的剧《Eurydice’s Escape(逃离我的爱人)》,当时我演的是尤丽提斯。整部剧都是英语系04级的林莹学姐自编自导的,其中加入了很多原创的元素和她自己的领域。林莹学姐应该是我认识的人里头第二个去美国申请戏剧学位的,后来被南卡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了。

记者:Joseph Graves创办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是否想跟中国的戏剧发生对话?

陈淼娟:是的,他的很多作品都加入了中国京剧的元素。比如李尔王的服装参照了京剧中“净”角色的戏服,背后插了许多小旗子。之前他也排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很喜欢京剧,所以在排剧的过程中也加入了很多中国的传统元素。在Joseph指导下,我们还一起排过《司扒皮过年》,这部剧选自于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为了更好融入中国戏剧的语境,整部剧设在了上个世纪中国的上海,帮助观众更好的体味戏剧之中的冲突。其实,英文戏剧研习社(English Drama Society)也是在Joseph的帮助下成立的。我们叫它EDS,当时取的是embrace, devote, share之意。希望英文戏剧能够在北大普及开来,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让北大人投心于其间,分享整条长河中的点点滴滴的过程中也加入了很多中国的传统元素。

记者:你在莎剧里面演过那些角色呢?

陈淼娟:我从大二开始演莎剧。大二演过《尤利乌斯·恺撒》,当初我们排练了五个月,后来作为外院十周年庆典的一个活动出演。那场活动是全女生版本的,就是刺杀凯撒的反对派的头目。之后演过《仲夏夜之梦》的海琳娜。

记者:Joseph Graves老师除了莎剧还排其他的吗?

陈淼娟:他还排了很多戏,美国戏,英国戏,澳大利亚的,新西兰的,还有非洲的他都排。一般都是他出一个剧本,然后全校面试,招募演员。其实英语戏剧研习社有很多演出,比如之前的POP项目(北大剧作家项目)学生自编剧本进行表演。后来是排莎翁的经典剧作。再后来是尝试《My fair lady(窈窕淑女)》这样的音乐剧。最近他在排《仲夏夜之梦》。他每年都会回美国一次,美国近期上演的比较好的戏他都会带回中国排演。

去最远的地方,去最高的殿堂

记者:你这次去面试的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吗?

陈淼娟:我应该是从去年六月份开始准备申请。我当时是咨询了去年申请过的同学,然后搜了一下英美的TOP的学校,做了一个列表,给每个学校发邮件,说我想申请你们的学位,请问你们有什么要求?什么时候开始申请,是否会在纽约进行面试等。当时我有两个面试的地点可供选择,一个是纽约,一个是伦敦。后来我选择了纽约,因为英国和美国的学校都会在纽约面试。如果这所学校不在纽约面试,也不是特别好的话我就会pass掉。一般学校的要求是两段独白。一段选自莎士比亚剧作,另一段选自现当代英语国家剧作家的作品,大概是1950年之后的。每个学校对独白的时间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就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调整独白的长短。但是,大多数学校不希望是你自己写的独白,他们希望的是经典的剧作,因为他无法对你编剧的水平进行衡量。

记者:当时面试的时候你选的独白的片段是什么呢?

陈淼娟:学校的要求是要求一悲一喜,一古典,一现代,最好是有很大的反差的。我当时挑了六段,都是从自己演过的戏里面挑的。因为自己演过的戏知道整个剧的脉络和走向,对人物的情感也把握得更好。我选的喜剧是《仲夏夜之梦》的海琳娜,还有一个是《皆大欢喜》里的女主角罗斯兰。莎剧的悲剧是《尤里乌斯·凯撒》里凯撒的妻子以及《安东尼与埃及艳后》中埃及艳后的一段独白。现代的悲剧我选的是“The Road to Mecca”,是一个南非的剧作家写的,我的老师Joseph Graves非常喜欢,我看完后也觉得相当震撼。还有一段是一个澳大利亚戏叫“Cosi”里面的一个小的独白。

记者:当场会有反馈吗?反响最好的是哪一个片段呢?

陈淼娟:反响最好的应该是Cosi里的角色朱莉(Julie)。她是一个20几岁的吸毒的女孩儿,性格比较孤僻。她那一段是喜剧的场景。她是一个理发师,那天她刚吸完毒,帮别人剪头发,一直在说话,最后剪了12个小时还没有剪完。我当时说这一段时主考官都在笑。那部剧是刚演完就去面试的,感觉上比较好。反响比较差的是埃及艳后,演那一段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了自己没有入戏,自己在强迫自己去演这个情感。

记者:面试的过程主考官主要看哪几个方面呢?

陈淼娟:我觉得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功底:表演、声音和形体。当初我去NYU面试的时候,面前是两个考官,每个人有一张表,表上有:Movement,Acting,Voice三项,他一项一项的给你打分。面试官不会近距离的看,而是会让演员站在房间的中央,感觉就好像是在一个小剧场里演出一样。他会观察你的气场如何,你的声音是否能传达给观众。你的动作和肢体是不是很灵活,能否打动主考官等。

记者:除了表演之外还有其他的考核么?

陈淼娟:考官还会问你一些问题。比如会问,你为什么要出国学习戏剧?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有职业发展计划吗?打算留在国外还是回中国?每个学校面试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三轮面完,有的是一轮。去UCSD面完第一轮的时候主考官都笑了,但是他们没让我进第二面,也没有给我一个反馈。在NYU面试的时候则比较虐心,他是按小时面试的,比如7、8个人一起,面一个上午三个小时,之后再有一个早上面试,再有一个下午面试。再最后一个去他们的校区面试。NYU和YALE有很多轮面试,比如“Hour call back”、”Morning call back”、“Day call back”最后再是“Final call back”。Graves老师跟我说过,其实面试官是选择一群人在三年里一起工作,所以会有很多考虑因素。不仅要考虑演技,还有背景等。

记者:他们不会鼓励招收多样化背景的学生吗?

陈淼娟:其实不会。有的学校会说你有亚洲口音,没有办法去掉,所以我们不是特别欢迎亚洲学生。有的学校希望一进来你就能教本科生的表演课程,你能做到这一点吗?有的学校认为你应该想清楚之后要在哪儿发展,如果要回中国的话还是在中国学比较好。

美国戏剧的味道

记者:在去美国之前对中国的戏剧培训有所了解吗?你觉得中美之间的戏剧教育有什么差异吗?

陈淼娟:感觉中国设有专业的戏剧院校,英国也是单独出来的戏剧学院,后来才并入了大学。美国则是一开始戏剧就在综合性大学里。戏剧系里面招收不一样的学生,比如导演,表演,编剧,灯光,舞美,音效等。但是也有The Juilliard School这样的戏剧中心教授戏剧。

记者:除了纽约之外,美国还有城市戏剧氛围比较浓厚吗?

陈淼娟:有三大戏剧中心:芝加哥、洛杉矶、纽约。洛杉矶比较偏电影,芝加哥电影戏剧都很好,纽约比较偏戏剧一些。纽约毕竟是有百老汇,每年都有很多演出,大型音乐剧多是演了一年,基本上是驻场演出。票的种类从100多美元到Rush Tickets都有。Rush Tickets是开演前一个小时卖的票,20多美元。我当时看了一个很棒的剧,《魔戒》的主演Ian McKellen来纽约演《等待戈多》。当时12点开门,我们早上八点钟起来过去排票。

记者:12点卖晚上的票?

陈淼娟:对,当时很多人都在排队,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一般一个剧演一个月,如果观众反响非常好,就会加演。我当时去一家studio面试的时候,旁边的另一个房间就在排练音乐剧《芝加哥》。一般百老汇是大型的商业制作,外百老汇则是比较实验性先锋的剧作,而外外百老汇则是更加非主流的创新戏剧。我当时看的外外百老汇的戏剧很新颖。

记者:这种新鲜是创意概念上新鲜还是场景设计上新鲜?

陈淼娟:场景设计、表演形式还有跟观众之间的互动都很独特。我当时看的外外百老汇的戏叫《杀死莎士比亚》。他的戏不是演员在演,而是舞台中央有个大屏幕,然后投影播放ppt,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故事。8个演员坐在两边配音,看起来很新鲜也不会很突兀。

记者:除了百老汇之外呢?

陈淼娟:比较好的学校其实都有自己的小剧场。剧场的运作都很商业化,都是自我造血的。布朗大学的剧场里每年都会上演学生自己的戏剧,整个社区的人都会去看。哈佛大学的American Repertory Theater,就会上演美国最新出来的戏剧。通常是这部剧还没在百老汇上演,先在这里试演一下。我当时去看了一部由卡耐基梅隆戏剧学院毕业学生原创的音乐剧《见证乌干达》,反响很好。

记者:感觉他们对学生观剧在经费上还是很支持的。

陈淼娟:NYU的学生去美国大都会都是免费的,他们的博物馆每周都有一天是“Pay as You Wish”。纽约的艺术和文化氛围都是很好的。

记者:现在有想好最后选择哪一所吗?

陈淼娟:现在还在考虑,有几个选择,一个是纽约的Actors Studio Drama School,还有是苏格兰皇家戏剧学院。

记者:Actors Studio Drama School是专业的戏剧学校吗?

陈淼娟:这所学校其实很特别,是美国50、60年代一群年轻的演员和导演组成了一个Studio,然后94年开始创了一个戏剧学校。Actors Studio Drama School 先附属于 New School,然后退出来加入了Pace University。

记者:这两所学校在氛围上有什么差异吗?

陈淼娟:前面的是在纽约嘛,纽约最好的一点就是有很多Studio,有很多Acting School和小剧团。这些虽然不是正规的学校,但是你可以去接受训练,去看,也可以去面试。一般都是一年或者两年的训练。里面都是非常专门的课程,比如声音,肢体之类的。后面一个在格拉斯哥(Glasgow),我不是很了解当地的戏剧氛围。所以应该会倾向去纽约。

记者:这些表演学校都是自主运营的吗?

陈淼娟:对的。有几个比较出名的,比如“Group Theater”。里面都有私人的教练,可以预约然后跟他单独学习。我当时就是找了一个私人的coach给我一些指点。通过他你可以知道美国人喜欢什么风格。

记者:这是正规运营的还是只是私人传授呢?

陈淼娟:他们都是非常规范化的,有自己的网站,有自己的space,还有专门教授表演的老师。不像一个简单的培训机构,而是很专业化的。他们会说明各自表演的风格是怎样的,表演技巧是哪一派。然后你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我觉得美国戏剧是一个很完整的体系,一部剧作出来后会有专门的剧评人点评。比如纽约时报会有专门的剧评版。评论写完之后如果是好评,那么剧院就会把评论印成海报放在剧院门口。大家看到剧评不错就会去看。纽约时报专门写剧评的人,他们的眼光很犀利。同时,在美国有专门的演员联盟网站,会有很多很有经验的演员、导演、编剧等在上面发博客,教你一些面试的经验,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如果有新戏需要招演员,也会在网站上发布招募信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直接上去投简历。美国还有一个演员联盟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联盟会规定演员的最低工资,保证演员的权益。相当于演员工会。有些学校如果录取了你,那么你自动就是演员联盟的一员了,出来之后就可以自动享受演员联盟的保障。

记者:戏剧这么一个庞大的产业,后面肯定有一群热衷的受众吧。

陈淼娟:我没有直接和美国当地人深入交谈过这个话题,但是我去看的每一场戏的上座率都很高,而且年龄层跨度都很大,就是特别多的中年人,有钱又有闲的。比较新鲜的剧观众大多是年轻人,但是经典的音乐剧从小孩儿到老人都有。更经典的一些就是中老年人多一些。在美国,有很多Community Theater(社区剧院),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她在念MFA表演专业之前就在Community Theater里面演了三年。演员和社区观众形成了一个很温馨的小圈子。

记者:相比之下,你比较喜欢国内的哪个小剧场呢?

陈淼娟:我比较喜欢的是蓬蒿剧场,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剧场。除了办演出还有工作坊,请一些国外的不同风格类型的大师过来给普通的戏剧爱好者传授戏剧知识。当然像是9剧场和蜂巢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