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仅26岁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世界棋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侯逸凡获聘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教授一职,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从“四冠棋后”到“最年轻教授”,26岁的侯逸凡身上有许多闪亮的标签和非凡的经历。在她看来,北大国关对她的培养和支持,是她近年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侯逸凡
世界棋后 求学国关
侯逸凡2003年进入国家队,2008年晋升“男子国际特级大师”,2010年首获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创造了史上最年轻棋后纪录,并于此后三度封后。2017年,侯逸凡在比尔国际象棋节特级大师组比赛中战胜多位男子特级大师夺冠,成为该赛事历史上首位获此荣誉的女棋手。
2012年,本着“对知识的憧憬”“校园生活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处在职业生涯黄金年龄的侯逸凡选择来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外交学专业。
对于在北大国关的求学,侯逸凡有着一颗初心。“国际象棋在世界各国间都很流行,希望以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多做一些事情,无论是把国际象棋向外扩展,还是将更多的资源吸引进入国际象棋。”
侯逸凡希望能够在本科时期多接受一些通识教育,也希望能在两套知识体系的交汇碰撞中收获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国关读书期间,侯逸凡既是勇攀高峰的棋手,又是货真价实的学霸。她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为其斩获“2017年度罗德学者”殊荣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她获评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还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在2013年和2016年,侯逸凡第三、第四次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称号。
聘任仪式
综合发展 国关赋能
国关四年,侯逸凡认为她得以学会开拓视野、直面压力和不断探索。
“以前想问题,总是棋手的角度。如今在学业中,经历很多小组讨论,在课题的研究时,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考察,避免先入为主。”侯逸凡说,“压力环境下,我也在学习如何协调又不影响生活。我还发现,我在探讨学业问题时,也会想到可以用在下棋上。其实我自己的一个状态也是对生活怀有一颗好奇之心,愿意去探索不同的事情。或许这也体现在我的一些职业选择和规划上。”
学知识更学方法,这是侯逸凡对国关教学模式的凝练。“在北大国关读书的经历中,与其说是我学习了不同领域的知识,倒不如说是我学会了如何学习,然后明白面对问题或挑战的时候,如何去应对。”侯逸凡说。
即将任教授课的侯逸凡表示,她会让学生们去多上一些交叉课程,更好地去获取不同方面的知识。“我也希望能够把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感悟,结合比赛的经历,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国际象棋专业学生的方法,然后通过去讲授这种方法,让他们自己能够体悟并且运用。”
抓学术也重素质,这是国关育人特色在侯逸凡身上的体现。课程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国关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开展多样实践活动和开放式教育活动。侯逸凡在学习之余,还担任了北京大学学生国际象棋协会会长;每当她要参加比赛,学院总是全力支持她为国家和学校的荣誉去拼搏。
与侯逸凡相似,第二十九届俄罗斯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旗手、国关2015级本科生杨诗琦对国关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深有体会。“我这个人特别喜欢体验,我觉得体验很重要。”杨诗琦表示,她最初之所以报考国际关系学院,就是觉得国关“比较开放和包容”“允许多元化发展”。
国关情怀 全球视野
国际棋联有一句著名的口号——“我们都是一家人”,而北大国关也有一份深厚的情怀——“爱国关天下”。这两句有着相似内核的话在侯逸凡身上交织体现。
2020年7月20日是第一个世界国际象棋日,联合国为此举办了一场国际象棋选手、联合国及各国政府官员、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民间社会、学术界等代表参加的题为“国际象棋促进更好地复苏”的高级别线上活动,侯逸凡也受邀参加。
联合国在其官网上写道:“国际象棋可随处进行而且人人都可参与,超越了语言、年龄、性别、体能或社会地位方面的障碍。国际象棋还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机会,包括加强教育,实现性别平等以及增强妇女和女孩的权能,并促进包容、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
而北大国关正是秉承着自由、开放、包容、多元的精神,培养学生既通晓本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做到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成长为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原文化部部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友会会长蔡武如此总结流淌在国关人血脉中的国关传统:“不仅要术业有专,而且要有家国情怀;不仅要有赤子之心,而且要有国际视野;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能开拓创新;不仅要钻研业务,更要经世致用;不仅要能说长论短,更要有责任担当。”
从国际象棋到国际关系,侯逸凡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与领悟,她也将继续传承国关传统,推动我国国际象棋事业更上层楼。北大国关也会继续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国关人,以全球的视野与中国的情怀,承继传统,弘扬文化,促进繁荣,守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