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孙陶然,1969年出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现光华管理学院)。创办了包括拉卡拉、蓝色光标、考拉基金等在内的多家知名企业。现任拉卡拉董事长,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
著有《创业36条军规》,该书出版第一年即加印36次,销量超过百万册,被誉为中国的创业圣经。
从四达集团到蓝色光标,从恒基伟业到拉卡拉,六次创业成功的“创业教父”孙陶然说,“这些是基于我的三观的。而我的三观是高中萌芽,在北大最终形成的。”
孙陶然说:“北大给了我四个财富。自信、圈子、见识和学习能力。”
30年前,孙陶然怀着经天纬地的豪情壮志,考入了当时最难考的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现光华管理学院)。
“战争年代做将军,和平年代当总理。当然要学经济。”孙陶然气势满满地说,“在我看来,学理就是螺丝钉,学文就是拧螺丝钉的。我想当拧螺丝钉那个人。”
高中时的孙陶然根本没有考虑其他学校,一心只想考北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一个师姐——北大历史系84级校友、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的影响。那时孙陶然家与甘琦家住隔壁,在北大读书的甘琦常常与他通信。看着甘琦热血飞扬的文字,孙陶然受到了很大的感染,“那时候我觉得,全国只有两所大学:北大,和其他大学。所以我一定要考北大。”
入学后,孙陶然的生活分成了三部分: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交友。
说到学习,孙陶然说,自己的学习并不拘泥于课上所讲,而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听讲座和与老师聊天来获取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提到当年的恩师,孙陶然动情地回忆道,“我们经常会跑到一些青年教师的宿舍找他们聊天。像刘伟老师,李琦老师等。我们也经常去厉以宁老师家里,我们要创办学生刊物,就请厉老师来题词。那时候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很近的。”
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占用了孙陶然大量的精力。历任过系、院、校学生会及团委干部,其中孙陶然提到最多的就是团干部培训学校。当年的团校会把每个系每个班的班长和团支书都聚集到一起进行社会实践,一起举办舞会。通过团校,跨系交流得以实现,这不仅增长了孙陶然的见识与眼界,更让他收获了兄弟与友情。
“当时我们九个结拜了兄弟,大家号称九兄弟。”
当年的九兄弟遍布各系。除去一起喝酒玩耍外,九兄弟还一起读书、一起写文章。有几个学期,九兄弟每个月都会推荐一本本专业领域的书,大家读完后交流感想,推荐的人则负责讲解此书。九兄弟也曾连续20多天黑天白夜地聚在一起写文章,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直到现在,很多与孙陶然合伙创业的人,还是九兄弟中的哥们。九兄弟之外,孙陶然现在的伙伴、玩伴中占一半以上的仍旧是北大的同学和校友们。
“北大和其他学校真的不一样。在北大熏陶四年出来,你身上的那股子自信和气质自然就会有了。”孙陶然骄傲地说。
一个人的三观是如何萌芽的呢?孙陶然给出的答案是:思考、阅读和来自他人的影响。
孙陶然的三观萌芽,除去经常读书、思考之外,与发生在他高中时的两件小事密切相关。一件是自己与几个吉林大学热爱哲学的大学生一起下馆子,结账时大家纷纷拿自己兜里的毛票去凑钱。谁也不去计较谁拿的多谁拿的少,有多少就都拿多少。这份洒脱的生活态度,至今都深深影响着孙陶然。另一件就是有一个男生,写了一篇题为《人生是一种体验》的文章。这篇文章孙陶然珍藏了许多年。
高中时生长出的幼小萌芽,在北大四年的培育下,最终形成了孙陶然的三观。
孙陶然提出了关于三观的三问: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的是非标准是什么?你准备怎样过这一辈子?
面对这三问,孙陶然给出的回答简洁有力:人生就是体验的过程。
“这辈子我要多体验。所以没有什么对错,只有你喜欢不喜欢。一定要去做喜欢的事,享受其中的过程。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毕业后,孙陶然被分配回了长春老家。但他没有留下,而是回到北京,最终进入了四达集团。后来,孙陶然又先后成立多家公司,涉足不同领域,并把它们经营得有声有色。而最为难得的就是,每当一个企业经营成功后,孙陶然就会离开一把手的位置,立刻投入到另一个新的领域中。
“当时被分回长春,我不想在那待,我就辞职不干了。我喜欢漂泊的生活,我就去下了海。我又很喜欢不断地尝试新的东西,也喜欢分享,所以当企业稳定之后,我就会交给我的副手,再去做另一个不一样的企业。所以我会创办这么多的企业,而且所有跟着我干的人,最后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总经理,每个人也都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孙陶然说,“我们不能拓展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
孙陶然还进行了一番假设:假如时光倒退十年,就算自己在70年代被分配回长春,被户口和粮票“锁死”而无法离开的话,自己也不会自暴自弃,反而会自得其乐。孙陶然十分喜欢《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他穷得去要饭的时候,也能够享受到要饭的乐趣,因为他认为要饭也是一种体验,同样能够做到自得其乐。”
在孙陶然看来,读书会帮助三观的形成。而三观形成后,读书则显得更为必要。
“我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孙陶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孙陶然认为,人最重要的就是形成自身的认知体系。这一认知体系包括形而上的三观与形而下的方法论。当认知体系形成后再去读书,实际上就是拿读到的内容和认知体系相互去印证。如果一致,则说明认知是正确的,便可以进一步地坚定它。如果不一致,就要去分析,到底是自身的认知体系错了,还是书本错了。最后找到答案后,将其吸收到自身的认知体系,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读书的目的所在。
1991年大学毕业时,孙陶然留下了一句名言:如果你帮身边的朋友都成为万元户,那你一定不会是个乞丐。
入学30年后,说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孙陶然说,“我活成了我想活的样子。我就想活成这个样子。如果让我担任一个官职,或者让我在大企业里面担当一把手的话,都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我想要的是自由,是能够做我选择的事。举个例子,我曾经有很多年都是不坐车的,全部都是我开车,因为我要掌控方向盘。”
但不要忘记,30年前的孙陶然,是怀着一颗经世济民的心来到的北大、来到国民经济管理系。30年过去,他的这颗心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冷却下去,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孙陶然十分喜欢的一句古话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孙陶然看来,使命感是分层的。体量不够的时候要努力增强自身实力。等到体量足够大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而随着事业越做越大,孙陶然身上的使命感也越来越强。“现在跟拉卡拉生意相关的大概有30万人,其实想起来是挺恐怖的。孙陶然可以去贪玩,但是你不能不管这30万人的这个生计,所以就只能把企业越做越好。”孙陶然说,“要先照顾好自己公司的员工。有余力了之后,我们就进行捐助,参与社会活动。”
喜爱研究佛教的孙陶然,对于中国文化有着由衷的热爱与认同。“中国古代的阴阳讲的是很对的,阴到极处是阳,阳到极处是阴。所以当你有越有能力之后,应该越多地去回馈。我认为未来中国的企业家,一定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益事业和回馈社会这方面去。”
作为北大企业家俱乐部的新任秘书长,一直以来与母校互动十分积极的孙陶然,也正在努力推进以各种形式参与母校的120周年校庆,让俱乐部能与母校校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孙陶然还提倡全民阅读领悟公益计划,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最后,孙陶然为后辈们总结了三点忠告:向前看,向后看和B计划。
向前看,就是不断地去预见未来,去想一个月后会怎么样?三个月后会怎么样?六个月后会怎么样?一年后怎么样?这样就会知道现在该干什么,及时地未雨绸缪。向后看,就是不断地复盘。对于自己走过的做过的事,都去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和规律。第三就是永远要有B计划。
“很多人都会问我说,你的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没有。因为我在不断地向前看,在未雨绸缪。同时我也不断地向后看,同自己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增强,再加上有B计划,就会让自己的整个生活和工作变成一个可持续成长的平缓过程,没有戏剧性的大起大落。”
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地区,孙陶然说自己是一定都要走遍的。因为在他来看,这辈子就应该这样过。眼前的“创业教父”,就是对“陶然”一词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