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中旬,我应钟梓欧校友的诚挚邀请,再次前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参加“皮拉勒乡墩都热村霍宗杰先生捐赠物品发放仪式”。皮拉勒乡是阿克陶县内人口最多且面积最大的乡,我抵达皮拉勒乡已是暮时。其实我对皮拉勒乡并不陌生,今年也是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遥想八月份第一次前来,还是新疆北大校友会组织“南疆慰问团”,专程看望钟梓欧。当时梓欧还给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冰泉雪米”——皮拉勒大米,并带我们参观了皮拉勒乡毛驴养殖基地。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梓欧师弟是2014年进疆的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当年稚气未脱的他由山城重庆考入北大,原本有留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的机会,享受优裕的生活,惬意的时光。但他却向就业辅导中心递上志愿远赴新疆的申请,就这样他来到新疆。在新疆他也有留在首府乌鲁木齐的选择,但他再次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选择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淬炼自己,为新疆的安定和谐,为民族团结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忱,并将理想扎根在帕米尔高原的山巅之上。这一待就是四年。四年的时光锻造出钟梓欧坚毅的品质与不屈的性格,如今的他已经是这个五万人乡镇的“父母官”,我们皮拉勒乡的党委书记。第一次前来时,面对他自信的眼神,我也曾好奇的问过他:“为什么会选择来到这里?”而他只是淡淡地回答:“这里需要我”。是的,这里需要他,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淡定,坦然和豁达,不禁我也觉得我这问题貌似真的很傻。而他如此坚定的回答却又勾起我新的兴趣与新的疑惑:是什么让他有这份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又是什么让他有如此的自信。
钟梓欧和维吾尔族老人在一起
“师姐,我在这儿”,还在发愣想之前问题的我听到跨街传来的钟梓欧热情的呼唤。转身一看,又有些诧异,良久没能认出来。这和我两个月前见到的梓欧师弟差别还挺大,他尘土满身,困意满脸,皮肤黝黑,身材消瘦,仿佛头发也较之前稀疏了些许。而他不变的还是那坚毅的眼神与自信的面容,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注意休息,只有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哟”,他忸怩的点了点头。
皮拉勒乡距离县城不远,但梓欧知道他不能“擅离职守”,因为责任重大所以必须保证能随叫随到。将我安排进一家招待所后他又风尘仆仆的返回岗位。再次前来,已是下班之后,我们来到乡巴扎上一家很有特色的烤肉店吃晚饭。烤肉店生意不错,里里外外都坐满了客人。在好不容易找到一张桌子坐下后,一个老板打扮的中年维吾尔族男子便热情的迎了上来。他跟钟梓欧很熟,聊了几句家常,点上几样烤肉店的招牌菜。钟梓欧向我介绍,这家店刚开业两个月,老板原来是县城卖烤肉的,手艺很好,远近很多客人常慕名而来。“这里的泡菜也非常好”,他指着一碟醋泡萝卜跟我说,“我们还准备帮他做做品牌,名字都已经想好了,因为这里在十八村,所以就叫‘十八村’泡菜,也因为习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过扶贫工作,我们也想沾一沾十八洞村的光。”说完他露出了爽朗的笑容,而眼角的皱纹也因为笑容变得更加清晰可见。我夹起一块萝卜尝了下,酸中带甜,口感确实不错。“师姐,好吃吧,以后要多给我们做宣传”我点点头,想着临走的时候多买几罐,这的确不是城里能吃到的好风味。
席间,他开始满怀激情的向我介绍他的“致富经”,我听得很起劲。但谈话总是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所打断,就在我们吃饭的这半个小时里,他已经接了三次电话,并果断的进行了工作安排。我随即问他:“平时也都这么忙吗?”,他的回复依旧简练,“嗯,还好吧”,然后默默地点了点头。这次我在皮拉勒乡待了三天时间,由于担心影响他工作,不敢给他打电话,索性就选择微信留言,而他每次回复留言都已是凌晨两三点。后来我才知道这凌晨两三点,那是他的正常下班时间,而上班时间仍然是九点……
由于晚上他还要参加一个会议,吃完饭后我便独自一人在集市上溜达。这天恰好是皮拉勒乡的“巴扎天”,也就是当地赶集的日子,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巴扎上充斥着喧嚣的叫卖声,而逛巴扎的人熙熙攘攘,大手牵着小手的农民家庭驻足在摊位前去而复返,身上落满灰尘、鞋子上沾着泥土的农民一边拉着自己的孩子以防走失,一边用皮肤皲裂的手从上衣内侧口袋里掏出已经攥了很久的皱皱巴巴的几十块钱,反复清点着,精心计算着每一分的用途。这在我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他们是那么淳朴、善良的农民,但生活的压力从举手投足之间就表现了出来,而经济的拮据更是一目了然。随即,我感到钟梓欧他们脱贫工作担子的重量和我来这里的意义。
捐赠物品发放现场
第三天的一大早我与钟梓欧来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墩都热村。准备将50件冬衣、100套文具发放到贫困老人和中小学生手中。村里为我们准备了简单的发放仪式。在冬衣发放现场,90岁高龄的茹则罕·喀吾力老人眼含热泪,用生硬的普通话说“共产党亚克西”,还同时竖起大拇指,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激。在文具发放现场,接受捐助的学生阿依谢·艾散对我们说:“真的很感谢霍宗杰爷爷以及北大校友会的叔叔阿姨们给予我们的帮助,这笔宝贵的学习用品帮助了我们这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们,把希望带到了我们身旁,把期待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一定努力学好知识,以后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发放仪式
这批物资是北京大学名誉校董、香港慈善家霍宗杰先生捐赠的,经过岑超南老学长的统筹,不远万里运达新疆。新疆北大校友会又通过如钟梓欧一样在基层工作和“访惠聚”工作队驻村的同志们分发到贫困农民和学生手中。钟梓欧告诉我,之前乡里还有5个贫困大学生也从霍先生那里得到过资助,这样他们才能完成四年的大学。而他们的家庭也会因此减少投入,同时也会更加努力地在我们的精准帮扶下实现脱贫,走上小康之路,这也算是为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吧。看着那一双双渴望与感恩的眼神,我知道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物品发放完毕后,父老乡亲和学生们都主动围到我和钟梓欧周围,用他们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内心无限的感激。钟梓欧随即抱起身旁的一个小朋友,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也能考上大学。
钟梓欧和村民们在一起
此时许多老乡听到这番对话激动的流下了眼泪。而就在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钟梓欧选择这里,是因为他知道这里真的需要他。而他也愿意留在这里,因为这里有他的眷恋和希望,我相信他会让这里的居民如石榴籽一样团结,让这里变得富足和安定。
捐赠物品发放现场
简单的一句“这里需要我”的背后,是投身基层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是 “舍小家、顾大家”,是千百个日夜的相思之苦,是立志献身边疆的博大胸襟。这样的付出换来的是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是90岁高龄的维吾尔族老人茹则罕·喀伍力的两行热泪。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种情谊是不受民族和地域限制的,只是一种帮助,一种奉献,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却可以帮助更多人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是啊,这里需要我们!像我一样的很多50后、60后,父母一代便来到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我们对这片热土有深厚的感情,更对这片热土上孕育出来的各族人民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挂。新时代,像钟梓欧这样的年轻人怀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来到边疆基层,埋头苦干,尽情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和激情,为边疆人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在脱贫致富的艰辛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是新一代的“支边人”。我们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新疆建设好、守卫好!我为有这样的校友感到自豪,有志青年辈出,新一代“支边人”投身基层,这又何尝不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而千千万万个如钟梓欧一般年轻的北大人扎根基层、志存高远、无私奉献,不就是践行“北大人”这三个字对于国家的担当、对于民族的承诺,这也是我们新疆北大人的典型风貌。
供稿:新疆北大校友会
文字:李慧娟
图片:杜勇聪
审核: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