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看就是仿制的牛头谁要抢啊?那帛书是新写的吧?”说起最近热播的网络剧《盗墓笔记》,考古文博学院2013级硕士生胡文怡忍不住大肆吐槽,“他们划分地层了吗?弄清遗迹单位的叠压打破关系了吗?听雷兴山老师的话‘再刮刮’了吗?……都没有!乱挖一气!盗墓者拿走了我们多少研究资料,破坏了多少遗迹啊!”
走向考古也许是一种命运
胡文怡曾经也是个“怪力乱神”的人,这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我跟你讲,我出生的时候,脖子、四肢上面有淤青,我妈说是脐带缠的。她去找村里的神婆问,神婆说这是关在地狱里的恶鬼镣铐的痕迹。”胡文怡边说边比划了起来。小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乡下的她,对村里老人讲述的神仙鬼怪之事如数家珍,“什么河里的鬼啊、灶里的鬼啊、吊死鬼啊、在市集上吃大豆的鬼啊……连家门口的小蛇也要说成是‘家中龙’。”
等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读本科,胡文怡“越读越中二”,“我喜欢古代文学,研究的都是古代文学,看《山海经》啊《左传》啊,各种怪力乱神的故事。我就特别中二病,想这些是不是真的。”
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后,胡文怡一度将考古与探宝的神秘刺激划了等号,怀着“能和古尸待在一起”的执念,也为了给自己的疑惑一个答案,胡文怡觉得一定要读一读考古专业,挖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真正了解文明的起源,“我当时很天真地以为考古专业是干这个的。”
2013年,即将毕业的胡文怡参加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推荐免试。虽然早早自学了很多相关知识,可是针对考试,准备时间也只有短短五天,“死也就死这五天了,说不定过了呢”。胡文怡拿着师兄的笔记和往年的题目翻来覆去地背,一直背到“吐酸水”,最终顺利地拿到了dream school的录取通知。胡文怡觉得,北大考古之于她,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定要去的地方:“我其实根本从来没想过其他任何地方,只有一条路,不叫选择,叫命运……吗?”
考古文博学院的学生都要到考古工地进行一个学期的野外实习,初到周原考古实习工地,胡文怡格外兴奋:“圣地啊!兴奋啊!别的什么都不想了!”
在周原,胡文怡满怀希望地想来一场与古人的“相会”。然而她却在周原彻底变成了一个唯物主义者。她在墓里待了12天后,“就觉得,我跟3000年多前的尸体相处,他竟然连个梦都没有托给我!(所以)转世轮回、怪力乱神的事情就再也不相信了。”
“我以前进了电梯就会想打开门是不是就是另一个平行世界了,现在就不这么想了。”
人活着就要接地气
虽然热爱,但第一次下考古工地前,胡文怡还是很有些忐忑,去周原前的那个暑假,她天天和妈妈诉苦:“我会不会死在工地啊……”如今说起曾经和自己同住的这些“邻居”,她倒是一脸稀松平常,“睡觉的时候蜘蛛在头上结网,上厕所的时候蛤蟆到处乱跳”。
其实,工地的苦只是学业压力的一种。真正接触考古学科之后,胡文怡才明白,考古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等很多理科方面的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这让自认为十分缺乏逻辑能力的胡文怡很是苦恼:“这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但是因为是自己要选的,所以有了痛苦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第一次挖出“遗物”时,她兴冲冲地拿着跑去找老师确认“这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什么东西呀?”老师淡淡地告诉她:“这是铁丝。”
这虽然是考古工地上的新手们常犯的错误,但是胡文怡还是啼笑皆非。已经在考古文博学院学习了一年,她明白:“人活着就要接地气。”
一开始,她在建筑区中进行发掘,到了12月,她被安排到了建筑区南部的墓葬区。一说起来,胡文怡抓起笔就画出了地形示意图,“墓在我挖的探方的南边,更靠近我们的博物馆。这边是我们的大的遗址,这边是墓,这里还有个车马坑……”
这座墓是墓群之中最深的一个,离地面的深度达到五米,工地上根本没有足够长的梯子,工地的师傅就把两个梯子用绳子绑在一起,爬上爬下就靠它。爬这个梯子的学生只有胡文怡一个,其他都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傅。梯子因为不稳固而时常晃动,但胡文怡觉得挺兴奋的。
墓室里几乎没有阳光,12月的天气本来就冷得厉害,底下更是潮湿阴冷,为了赶工,她长时间待在地下,脚上生了冻疮,但她笑着说:“我觉得待在里面很舒服,跟墓主聊聊天,欣赏一下棺椁板灰什么的。”抢挖这座墓,她只用了12天。
这座墓的主人口含数颗圆石,骨架已经碎化。胡文怡看到之后并不觉得害怕,她觉得这具尸体很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没有融在土里,有一个完整的轮廓,很美。”
日均两三车的挖土量一连持续了两三个月,胡文怡因为使用手铲用力过猛,患上了腱鞘炎。到了后期的室内整理阶段,胡文怡常凌晨三、四点下班,五点睡觉,清晨七点又起床工作。
想做什么就要勇敢追求
从周原回来,胡文怡的考古工作报告写了716页。研究生申请出国的最佳时间就是研二的第一学期,但周原工地上网络非常不好,“下一个15MB的文件要下三个小时那种”,而且她在工地上也没有心情想这些事。
研一期间,胡文怡参加了剧星大赛,拿着大学的时候一门课《现当代戏剧文学选》的作业,胡文怡带着一群大一的本科生开始排演话剧《爱墓》,故事主题还是离不开考古。
2013年暑假,她担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夏令营辅导员,负责带领参加自主招生的高中生们参观展览并普及考古知识。最后的联欢晚会上,舞台剧中的一个组员临时有事,胡文怡二话不说把头发往上一撸,顶下了这个“特别搞笑,但是特别丑的角色”。
曾经夏令营的学生陈婷,现在也已成为2014级考古文博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回忆起当时:“我们都觉得她这个时候特别霸气,她的性情就是和大家都合得来,特别萌的小女生那种。但是也有另一面,就觉得她是那种特别有目标然后愿意为之努力的人吧。”
因为这样的性格,在周原实习时,带队的雷兴山老师就找到平日联谊活动中“很能说、也很能忽悠”的胡文怡,让她负责组织几个同学对周原遗址和考古工作进行公共解说。对于胡文怡的表现,她的导师孙庆伟盛赞:“胡文怡当时讲得最多,声情并茂,当地的大爷大妈、干部群众都喜欢听。”
经历了很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从周原回来以后,胡文怡突然意识到,人不仅需要折腾还需要沉淀。“尤其在学术氛围如此浓厚的北大,如果我不好好学术一番,就对不起这个校园。我就想我来北大是来干嘛的,怎么还是在做学生工作呀!”
现在她正在写“认识夏鼐——以《夏鼐日记》为中心”的毕业论文,研究对象是中国夏商周考古研究的开山鼻祖–夏鼐。资料是早就开始看的,动笔的时间却只留了半年。“我导师希望我树立一个写考古史人物的范本,他寄予了我特别大的厚望,所以我不敢轻举妄动啊。”
在导师孙庆伟眼里,胡文怡一直在探索,不停地在体验不同的东西,“我觉得她来到北大,与其是说来学考古,不如说是来体验新的东西,来体验北大的生活。她享受学习新东西的这个过程,而不是为了结果。”
“北大让我见识到了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一个高校可以做到的自由与深沉,一方面她百年积淀,一方面她真的容得下各种声音。离开复旦,我更舍不得的是那里的人,离开北大,我更舍不得的是这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