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学子风采

北大校友刘逢春:雪域十年,西藏逢春

2016-12-15

刘逢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4级法律硕士,2007年毕业后自愿支援边疆来到西藏工作,现在西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任职。

十年前,一位年轻人拎着五大包行李只身一人从南燕来到了拉萨。没有亲人、没有同学、没有朋友,当他乘着一辆三轮到达单位报到时,等待他的只有一间单位宿舍,一张床,一张桌。就这样,他开始了在雪域高原的十年援藏之路。

他是刘逢春,在自治区机关工作时曾主动请缨前往基层挂职三年,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期间,发起了“逢春援藏计划”和“刘逢春援藏公益仓”系列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与支持,在北大校友的热心帮助下,累计为基层乡村筹资修建幼儿园3所,募捐衣物十余万件,筹集善款十余万元。

20161214082536314

 

从南燕到雪原

2007年,身处毕业季的刘逢春作为中国顶尖法学院的毕业生,有着许多不错的就业选择。本可以留在一线城市发展的他却最终选择来到了西藏。也就在那时,这位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便将自己的人生与服务西部、建设西部紧紧的栓在了一起。

记者联系到他是在周末,与他相约上午10时的采访却突然又被临时到来的工作任务打断了。即便是在周末,刘逢春的办公室依旧繁忙。然而,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他已坚持了十年。

刘逢春向记者回忆起当年他刚进入藏区时的情景:从北京到西藏,经过6个多小时的飞行,下了飞机,辗转大巴与三轮终于到了单位门口,报到后单位同事领着他到了住处,一间简陋的宿舍除了一张布满灰尘的床与桌子,连一个凳子也找不到。在刘逢春拖着疲惫的身躯置办完家具时已是当日深夜,这时的他却得不到片刻休息,因为高原反应开始让他感觉不适,头疼、呕吐、心跳加快,就这样,刘逢春在洗手间坐着度过了他来到藏区的第一晚。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当初选择服务西部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刘逢春向记者道出了两个词:“奉献、探索”。谈到奉献,他说北大汇集了全国最为优秀的教授、学者,北大学子更是享受到了许多别人享受不到的教育资源,应该有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感,要勇于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社会更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去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这是一种人生的动力。而到了每年毕业季,北京大学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留在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作,选择去偏远地方工作的相对较少。刘逢春想从自身开始改变这种现状,这也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他希望北大学子既能在大城市大展宏图,也能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边疆地区同样施展出北大学子的优秀才能。

刘逢春告诉记者,他服务西部的理想其实并非从小就有。来到北大之后,他接触到了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尤其是北大丰富的讲座使得他有机会与众多杰出的校友,以及国内外各界翘楚进行交流。这都拓宽了他的视野,也悄然改变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段北大求学的经历使他最终树立了毕业后服务西部的人生目标。当他做出这个决定时,也面临了一定的阻力。由于父母没有到过西藏,对西藏的情况也知之甚少,刚开始对刘逢春的决定很难理解。刘逢春当时并没有把他刚到西藏的境遇告诉父母,若干年后,当父母得知他刚到西藏遇到的种种艰辛,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十载雪域征程 无悔扎根西藏

在基层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期间,正是刘逢春刚从繁华的深圳来到西部最偏远的山村的时候,西部与一线都市的巨大差距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那时,他决定,除了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还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他决心要带来一些改变。为此,刘逢春开始多方联系,希望可以给当地的牧民、孩子带来一些物质条件上的帮助,教育资源上的改善。于是,“逢春援藏计划”和“刘逢春援藏公益仓”计划便应运而生。那么,这个依靠个人力量的发起的援藏计划该如何开始?这让刚刚走出校园的刘逢春犯了难。但他马上联想到了北大的校友,当校友们得知他的这一计划时,都纷纷表示支持,积极响应。经过刘逢春和校友们不懈的努力,援藏计划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肯定。不久便筹措到了150万元的资金,在当地建立起了三所幼儿园,弥补了当地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外却又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的欠缺。不仅如此,他还募集到了大量的衣物、生活用品等基本生活物质,可难题却又接踵而至。当他把募集到的援藏物质从北京、从深圳寄往藏区高原时,却发现还要支付巨额的邮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尝试了多方的渠道。最后,他利用自己业余摄影的爱好,发行了一组《那时 ?西藏 》系列明信片,通过组织义卖筹集到了10万元善款,一举解决了邮资的难题。而这些工作,这些努力,却只是他扎根西藏,十年雪域征程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西藏工作,巨大的工作强度对任何人的体力与意志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刘逢春曾连续加班48小时,最终晕倒在了自家门口;曾在出差时马不停蹄的往返于藏区与内地,最终晕倒在了单位的楼梯上。不仅如此,入藏的十年间,他更是没有回河南老家与家人共度一个春节。然而,巨大的工作强度却还只是他工作状态的一方面,与在内地工作所有不同的是,他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险。一次边境突发洪水,刘逢春乘车通过峡谷前往灾区,却遭遇山顶落石,他离车毁人亡只有5米的距离;他也曾在高原患上肺水肿,面对这种危及生命的高原突发症,他仍是一个人在医院紧咬牙关挺了过来。

谈到这些在边疆地区承受的高强度工作与遭遇的危险,刘逢春丝毫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他告诉记者,当他离开他工作三年的村子时,藏民们拿出了家中的藏鸡蛋,献出了哈达,自发的组织起来为他送别,用最为淳朴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谢意。这一刻,他感到十分满足。“扎根西藏,继续服务”刘逢春坚定地告诉记者,他还要继续留在藏区,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与力量。

心系母校 梦牵南燕

得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即将迎来15周年院庆,刘逢春感慨万千,他说:“即使坚守在祖国最偏远的地方,也会时常回想起在北大求学,在深研院求学的日子。图书馆的苦读,课堂上的激辩,还有老师的淳淳教诲,这些都恍如昨日。北大改变了我很多,也教会了我很多,衷心祝福北大深研院越办越好。”在采访的最后,他还不忘鼓励北大的师弟师妹们在校园要珍惜这段最美的时光,多读书,多学习,多发现。更欢迎北大的老师与同学们有机会能去西藏走走,去发现祖国边疆不一样的壮美。

本文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建院15周年校友专访系列活动。

文/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