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强委员:医联体可组建大集团下的理事会

2014-03-11

●谈体制改革

“医联体”有利于引导大医院医生深入社区

在医联体的具体建设过程中,政府既主导也主办的现状应予调整。

新京报:您今年提交的提案是关于哪些方面的?

陈仲强:关于医联体建设的几个方面,建议顶层设计要清楚,通过补偿、管理等一系列机制的调整,使医联体能够作为一种模式真正得到推广;关于医联体的管理架构,建议在区域联合体内形成理事会架构,由理事会自行负责医院人事、管理事宜,政府可以参与其中。政府应搭建公共平台,允许民营医院、企业医院等进入医联体中,甚至在其中发挥领头作用。在具体发展模式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但现状是政府既主导也主办,应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予以调整。

新京报:关于医联体建设,2013年《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出台,2013年到2016年末,北京市将在区域内全面推广医联体服务模式。医联体对于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有何帮助?

陈仲强:医联体模式能够更好发挥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功效,一般由区域内的一所三甲医院联合一些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将医疗资源整合,有利于引导大医院医生深入社区,带动区域内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目的在于引导患者分层次就诊,以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新京报:您在去年的提案中曾建议应建立分层就诊体系,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有调查显示,超过20%的人首选大医院,也有将近15%的人群表示“从不去社区医院看病”,哪些因素制约了社区医院首诊率?如何解决?

陈仲强:医联体建设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即逐步实现首诊在社区,实现分级诊治、双向转诊,更好地利用区域内的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社区医院的基础医疗能力仍较为薄弱,相互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衔接,患者还是愿意去大医院,反而导致医联体功能并未得到体现。

长远看,制约社区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问题,大医院医生进社区及社区医生的培养都是重要环节。另外,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转诊制度,也是制约医联体发展的原因。

●谈管理模式

政府、医院、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医联体理事会架构

医联体的建设重点在于部门之间应该形成有效的衔接,这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

新京报:关于医联体的管理架构,您建议形成理事会架构。理事会如何管理区域医院?政府如何参与?现有医院管理模式下能否实现这一设想?

陈仲强:医联体的建立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目前情况下,医院分属于不同管理部门,以北京为例,包括北京市属医院、部委医院、部队医院等,还包括企业医院、民营医院等,协调这些分属不同部门的医院是医联体建设的难点之一。其实医院都是解决看病难的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整合,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医联体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确定区域内的中心医院和其他医疗服务部门。重点在于部门之间应该形成有效的衔接,这就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运营、补偿、管理等诸多机制的调整,才能实现区域内的有效联动。

关于区域内医院的管理,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很难建设完整的医联体。可以在大集团的前提下组建理事会,由政府、医院、社会等共同参与,区域内人事任免、管理等事务均交由理事会,财政补贴渠道也要相应有所变革,应明确界定中央、区属、部委等多种财政补贴渠道、模式及权限等。

新京报:医联体由政府、医院、社会等共同参与。民营资本参与其中是否会影响医院的公益性?在企业医院改制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民营资本作用?

陈仲强:民营资本可以进入非盈利行业,但在鼓励进入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些制度上的制约,这是底线。进入医院后,在混合所有制模式中,政府未必是大股东,但应有一定的决定权,这样政府能以较小的资金投入撬动更大的市场。至于具体的操作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中,还没有在大范围内推广。

政府也倡导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但在目前不公平的平台之上,医院补偿方式造成的事实上的差距也会影响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谈企业医院

财政补偿缺口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公

大型国企医院在运行过程中又无法得到国家财政补贴,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

新京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企业医院一直处于尴尬地位,企业医院在医改中实际面临哪些困难?

陈仲强:企业医院包括有事业编制的部委医院、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医院等,事业编制的医院能够得到一定的财政拨款,国有企业医院往往依靠企业运营情况进行拨付。大型国有企业医院还是划为公立医院的范畴,实际上也扮演了公立医院的部分角色,但在运行过程中又无法得到国家财政补贴,但财政缺口仍由企业自行承担,补偿方式也就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公平。

新京报:医联体是整合多种医疗资源的方向,企业医院能否参与其中?

陈仲强:关于企业医院的去向,政府也鼓励医院进行转制,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在区域内有相当的影响力,甚至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区域医疗中心,对于这些医院的改制应该还有其他的模式,比如混合所有制,政府适当投资,节约了成本,应该允许这种方式的存在。

●谈医院监管

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实时监管

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将以往的定期检查转变为对医院实时运营状态的客观反映。

新京报:您在之前的提案中就曾建议改变医院监管方式,建议进行信息化管理,目前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如何改变对医院的评级管理?

陈仲强:传统的医院监管方式可以概括为运动式的突击检查,如三级医院评审,会牵动医院神经,投入大量人力,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医院的管理,但从长久来看,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也不能保证医院为了升级或保级不出现造假情况。而且这种检查也是不全面的,无法产生持续性的效果,在国外很少看到会组织检查团到医院进行检查。

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对医院更好的监管,医院的各种运行数字,包括安全数据、运行效率等重要指标可以定期公布,将以往的定期检查转变为对医院的实时运营状态的客观反映,还可以委托第三方对医院的服务水平、患者认可度等进行不定期的暗访或明访。

 

校友简介:

陈仲强,男,汉族,1958年03月生,北京人。1984年—1989年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