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两会】叶小钢委员:建设“双一流”需加大国际合作

2016-03-11

校友简介:

叶小钢,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兼任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11 叶小钢校友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十年中国大约需要7.5万具有国际经验的管理人员,但目前这样的人才只有5000人。我国现在每年培养出60万名工程师,比美国多出9倍,但仅有1.6万人拥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的业务能力与语言能力。”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能够满足跨国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其中,缺少实际应用技巧和外语水平差成为最大的求职障碍。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注重根据高校自身定位和特色开设专业,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充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发展经验。”叶小钢分析,“不仅在国际性管理人才方面,在生物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人才方面,中国都十分短缺,这就需要中国的高校加大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设相应课程。”

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校和学科,必须拥有一批兼备国际视野和教学能力的大师。叶小钢以民国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例,“这所成立于抗战硝烟时的高校,教学设施等办学的硬件条件十分简陋。但因为陈寅恪、赵元任、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师悉心授教,在短短8年时间里,培养出如李政道、邓稼先、彭軜云、汪曾祺等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创造了中华高等教育史的奇迹。”

“这说明,高等教育质量能否一流,不在于高校有多少大楼,而取决于有多少大师。如今我们瞄准打造世界‘双一流’高校,必然要加强国际间合作,引进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的大师,借助新技术手段促进世界顶级高端课程资源共享。”叶小钢建议,教育部门应引导和促进校际化与国际化合作办学力度,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机制上,可以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计划,采取学分累积和转换机制等高等教育国际间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在技术上,可以采用远程网络在线同步课堂视频学习或其他电子学习方式,引进国外先进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