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2023两会校友言论

【2023两会】陈松蹊委员:建议实施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使用50微克作为空气质量“良”的上界

2023-03-13

202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光华管理教授陈松蹊在采访中表示,2023年将提交一份关于提高空气质量标准的提案。

据北京大学环境统计团队对中国大气污染较严重的1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城市的经过气象调整后的可比PM2.5浓度均值从2013年的89.2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43.1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51.7%。

陈松蹊介绍,目前中国采用的是2012年起实行的基于PM2.5的空气质量等级,但这套标准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中给出的“过渡时期”的初级标准。“在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的基础上,这一空气质量标准已经落后,不再适用于日益增长的减少人群污染暴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也不适用于推动减少排放的国家‘双碳’战略。”

财联社注意到,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2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022年1月至12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3%。

陈松蹊认为,中国目前使用的以PM2.5 75微克/立方米为空气质量“良”的上界值过于宽松,远高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发达国家“良”的标准大多介于15和35微克之间。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大气污染比中国严重,但他们“良”的上限分别是60微克和65微克/立方米,均严于中国的75微克/立方米。

“‘良’的标准对人群进行自我防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陈松蹊进一步解释,大量流行病统计研究发现,当PM2.5 超过15微克之后,长期暴露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超过50微克会更加严重。人们通常从手机、互联网获得实时污染等级信息。空气净化器的使用,幼儿园、大中小学户外活动,敏感人群的健康防护等,均基于所发布的污染等级来确定。当PM2.5介于50和75微克之间时,民众看到空气质量是良,大多不会采取防护措施。但根据我从北京大学西向办公室观测,当PM2.5 超过50微克,能见度就会很低,已经看不到西山了,暴露在50至75微克之间的污染对人体的伤害不容忽视。

对此,陈松蹊建议对实施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论证和部署,研究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时期”的二级指标的可能性。

在部署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同时,可以先将PM2.5空气质量“良”的上界水平从75微克/立方米降低到50微克/立方米,后者是世卫组织关于PM2.5空气质量“良”的二期过度标准的上界。使用50微克作为“良”的上界,将提高我国发布的污染等级提示标准,促使我国人民群众实行更有效的保护措施,降低人群污染暴露水平。

同时,新标准并不影响优良率和空气质量的趋势,也不影响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横向排名,只需把历年优良比例按50微克重新计算一遍即可, 不影响相对排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基于北京大学环境统计团队2022年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九》所涵盖的中国华北、华东污染较为严重102个城市的数据,按照目前7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2021年的年均优良比率是74.2%。使用50微克/立方米的标准测算,全国各城市优良空气占比平均下降15.5%,但所有城市“优良空气”占比仍超过51%,其中59个城市优良空气占比在70%以上;北京的优良空气占比将从90.2%下降到82.4%,仍然很好。

此外,陈松蹊还建议降低重污染的界值,从而降低重污染预警的门槛。这样做将进一步减少空气污染对人群的健康损害和国家医疗健康支出。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排放量的减少,促成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